-
1 # 教者高校長
-
2 # 愛陪娃的熊叔
先分析一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1、孩子出現一些與年齡應有的表現極不相符的言行
2、周圍的人對自閉症缺乏認知,或者對於異樣的言行缺乏足夠的理解和包容
可以看出,孩子的言行是根源,他人的不理解不包容是客觀環境,那麼我們看看如何應對。
堅持對孩子的訓練我們對孩子進行系統科學和長期的訓練,目的就是讓他們可以迴歸自然社會環境中去,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除了堅持,沒有捷徑。正是因為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表現出不恰當的言行,所以我們才更要努力投入到訓練中去,減少直至消退這些言行。
不要把孩子藏起來無論在機構或是在家庭中如何訓練,真實的社會環境才是泛化和檢驗孩子訓練成果的唯一標準,所以我們要堅持帶孩子去公共場合,一方面檢驗訓練成果,另一方面讓他們在真實環境中泛化和適應。這肯定是一個過程,難免出現令人尷尬和沮喪的狀況,但不能因此退宿,孩子已經自我封閉了,我們再因為覺得顏面無光而主動把他們藏起來,那麼如何幫助他們迴歸?
正確的心態其他人如果能夠給予理解和包容,那是莫大的善意,要心懷感激。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如此,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人家也沒有這個義務,就是普通人的一生之中也會經歷被旁人鄙視,輕蔑,誤解,甚至侮辱詆譭的事件,何況自閉症的孩子?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必須足夠堅強,臉皮要足夠厚,更加坦然面對別人的目光,負面的不加理會便是。如果我們自己都為孩子感到羞恥,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堅定地支援孩子,如果我們自己都對孩子表現出失望和放棄,那麼還如何奢求別人善待孩子呢?自閉症的康復真的就是一件逆天改命的事情,別去在意那些,傷害孩子的往往不是他人的言語和目光,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看待孩子。
充分的準備和恰當的處理我們很瞭解自己的孩子,會知道他們在何種場合,在何種刺激下可能會有哪些不恰當的反應,出行前做到心中有數,並且準備充分,比如帶一些可以安撫他們的零食,物品,比如提前和他們介紹今天的行程,並約定如果不發生哪些行為可以換取某些獎勵等等。當不恰的行為還是發生的時候,要給予恰當的處理,不要聽任不管,也不要用暴力制止,首先要溫和地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透過擁抱和撫摸以及語言來平和他們的情緒,然後帶離,等到孩子情緒平復後再教育。如果是一些不恰當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尖叫,亂跑,原地轉圈等,用溫和的動作及時制止就可以,如果對他人沒有影響,也可以選擇冷處理,忽視。
最後說一下我自己的例子,孩子4歲的時候確診,開始半天幼兒園,半天機構的生活。幼兒園經常會組織活動,家長都會去,每每這個時候都會有比較尷尬的情況出現,最開始的時候孩子全程需要一個老師牽著,不然會亂跑,就不用說跟著做動作,排隊之類的,但是我依舊會去,並且會坐在前排鼓勵他;大概半年之後,孩子可以不用老師帶領了,不會亂跑了,可以跟著排隊,入場,但多數時候就是呆呆地站崗,我依舊會去,而且積極承擔攝影師的角色,就站在孩子和所有家長之間,接受著無數各異的目光,但我投射給孩子的只有鼓勵和讚許;最近一次的六一,兒子有進了一步,可以跟隨大家一起做動作了,雖然一半時間還在發呆,動作也不標準,但無疑是在進步的,而我依舊在人群中大聲為他加油!
不論別人如何看待我和兒子,但在我眼中他就是世上最好的孩子,我在眼中大概也是最好的爸爸,這不就足夠了嗎?
-
3 # SUM電影
孩子在公共場合被人嫌棄,相信每一個星孩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失落,憤怒,沮喪也是我們常有的反應,面對別人鄙夷的目光,我們應該怎麼樣呢,今天老師教大家幾招!
從認識層面來講:
孩子被嫌棄,這不是孩子的錯,更不是你的錯,所以,不要把過多的憤怒轉移到自己身上,在這個世界裡,大家都是殘缺和不完美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被別人喜歡的地方,只要我們不破壞社會的規則,不傷害到別人,沒有必要去在乎別人的看法。要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安慰和鼓勵,因為孩子都是天使!
持續不斷的提高是我們不變的信仰
我們沒有責任去指責別人,當然也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對我們的孩子包涵和理解,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給自己孩子持續不斷的干預,讓孩子各方面健全和發展,努力在社會中接近於普通孩子的水平,這期間,是少不了別人的嫌棄的,過程很艱辛!
沒必要去掩飾,坦然面對!
在遭到周圍的質疑之後,如果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問題影響到別人,我們沒有必要去掩飾,應該誠懇的告訴他人,孩子的問題,並給他人道歉;如果是因為孩子的怪異行為(但是沒有干擾到其他人),那就沒有什麼可解釋了,就算你解釋了別人會聽嗎?就算別人聽進去了他們瞭解什麼是自閉症嗎?
現在社會大眾普遍對自閉症瞭解的不是很多,每年的4月2日自閉症的普及知識也遠遠不到位,所以導致很多人對孩子的誤解;我們雖不能消除誤解,但是可以讓孩子提高和進步,來回報社會人士的關愛!
“身體如同被破壞的機器人,心裡卻嚮往著藍天......”
常懷感恩,理解萬歲!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解決或改善:
一,認識層面:要堅信,孩子越是有異常行為,越應該帶他走出去,畢竟孩子年齡越小,大家可接受程度就越高,真的大了還明顯異常,那就更帶不出去了。
二,心理層面:接受孩子的情況,家長應該做的兩件事,一是保護好他,二是要儘量教會孩子融入環境的種種行為能力。簡單說:接受他,帶他進步。
三,技術層面:要教孩子融入環境的技能或遵守相應規則。舉例來說:比如要帶孩子去超市,但孩子會大喊大叫,亂扔東西,不付錢就要吃東西或不排隊。看,這麼多問題。家長要學會分解任務,不要要求一次性解決所有這些行為,而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來解決:比如先解決亂扔東西行為,首先在家要預先告之帶他要去哪裡,有什麼要求,用圖片或影片等視覺材料,先在家裡看,講,說,模擬,然後再帶到實境實地。有改善或進步及時強化。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再解決安靜,排隊等等。
對了,這個方法可以用社交故事法。
記住:家長學會教孩子,幫孩子進步,提高孩子操作能力,表達能力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終極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