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嘿呦喂哦

    轉自簡書

    1.體會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讀過《非暴力溝通》,你知道這本書最有價值,最關鍵的是這八個字“觀察、感受、需要、期望”。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如果選擇的是直接指責和發出命令(這是本能),這個時候TA本能感受到你的控制和指責,自然開始防禦反擊,變得有如你想的一樣“逆反”。

    另外,你也可體會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後試著說出來,在說出你的期望之前說出來。很可能就會取得孩子的理解和體諒。

    傳統文化讓華人習慣隱藏自己內心,所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很困難,但我們一定克服,要有意識的去做。你會發現說出來,對方可能馬上理解你了,大家都輕鬆了。

    2.積累你和孩子的情感賬戶

    有時候,你在需要的時候才以上述方式去溝通,孩子會覺察到你功利的目的,一樣不理會不配合。

    確實,非暴力溝通不能當成純粹技巧去使用,要發自內心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你是在真正關心TA,而不是控制和說服。

    這裡有個比較形象利於理解的實踐,那就是保持你和孩子的情感賬戶長期要有盈餘。

    情感賬戶是心理學上,對於人際關係中相互信任的一種比喻。將人際關係中的相互作用,比喻為銀行中的存款與取款。存款可以建立關係,修復關係。取款使得人們的關係變得疏遠。情感賬戶是情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在和外人人際交往中,你可以理解為禮尚往來,這樣你和對方的情感賬戶才做到了收支平衡,建立長期信任關係。在家庭成員之間這種內部長期關係中,其實一樣重要,而這特別容易被忽視。

    存款:讓對方開心,感覺被欣賞、被肯定,或是做了一些讓對方高興的事。提款:讓對方哭、受挫折、受痛苦,覺得被誤解、被批評、被傷害。存款豐厚:很多小問題可以被原諒。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債臺高築:如果銀行裡已經赤字連篇、債臺高築,任何一點小事,都可以變成大事。

    在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中尤為明顯,如果親子交流中無外乎“你該收拾下房間,用功讀書,該做點家務事……”這些事。

    那麼你和孩子的情感賬戶很快就耗光透支,在你的孩子面臨重大問題決策時,不會再向你敞開心扉。你和TA的交流是封閉的,這會帶來長期負面的影響。

    任何時候做一些往相互情感賬戶裡儲蓄的事情,都不嫌多,即使是家人之間。

    推薦一款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免費,而且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2 # 亮銀小小生

    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家長對孩子的管束,最好的長輩與晚輩的關係是母慈子孝,嚴父慈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除了嚴父和慈母,孩子更需要一個有豐富閱歷可信任的朋友和導師。但要建立起父母與子女的友誼,在儒家文化體系下實在有點難。做父母的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轉變認識,對孩子本身的認識,孩子有其接觸世界,認知世界,完善自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獨立需求,父母應尊重其獨立,請勿強加上父母的意志:二是平等對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與孩子在生而為人的主體上是平等的。三是加深羈絆,父母除了物質上的傾力投入,還要注重情感的付出,父母才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師和朋友。四是以身作則,沒有什麼比身邊的榜樣更具有教育影響力了,你想讓孩子成龍成鳳,你就應該在孩子面前展示成龍成鳳應具有的潛質。

  • 3 # 小學快樂課堂

    有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明明告訴自己要耐心,但依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苦惱你們有嗎?

    如果有,你需要知道:

    有效的溝通有兩個重要評判指標:

    第一,發言者的想法能完全傳遞給對方,不存在隱瞞,敷衍等情況。

    第二,聆聽者能夠做出充分反饋,針對已得到的資訊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溝通看似簡單,但放在親子之間,如何實踐,卻成了一個大問題,父母應該這麼做:

    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靜

    孩子火冒三丈時,父母可千萬別跟著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原則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批評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特質

    告訴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錯了。當父母批評行為本身時,孩子知道他只要改進行為,就會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父母如果對孩子說“你這個笨蛋!”、“你這個不爭氣的人!”……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可能打消了改變的念頭。

    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要做出早就瞭解的模樣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時,孩子就會覺得無趣且不愉快。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積極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偵查的行為會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訂一個專屬的“隱私合同”,寫下哪些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屬於孩子的隱私。

    平等對待孩子

    “蹲下來”是很關鍵的一步,不管孩子的想法對與不對,有沒有道理。蹲下來聽孩子說話,這種方式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不要認為自己是長輩就要高高在上的樹立父母的權威。如果樹立了權威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時候父母就應該改變策略,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關係,敞開心扉,這樣才能消除代溝。

    其次說話不宜囉嗦。有些父母費勁心思教育孩子,可是結果並不理想。家長和孩子進行談話或是教育時不要一件事情嘮叨很多次,嘮叨不僅會讓自己很累,教育中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到時間還不寫作業,與其一遍遍地讓孩子寫作業,不如告訴孩子,還有五分鐘時間就要去寫作業嘍,或者問問孩子還要玩多長時間去寫作業。這樣說總比你一遍一遍的囉嗦說快去寫作業要好。

    最後家長說的話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與家人之間的交談也需要態度和藹,親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迷走神經屬於傳入神經還是傳出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