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烘托出來的英雄——談武松形象的塑造
古代英雄似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那些性格豪爽的壯士武夫,古典小說中常常透過寫酒來表現英雄。酒在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思想,烘托環境氣氛等方面,都顯示出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而成為作品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滸傳》中的酒活了起來,與英雄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酒成就了水滸的好漢,使其成為英雄,酒也因水滸好漢而五彩紛呈,在文學史上為人所稱道。
在梁山泊眾好漢中,武松應該算是最搶鏡頭的酒中豪傑。一出場還沒多久,就是接二連三的醉打系列,十八碗烈酒下肚,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老虎;受施恩相托,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還有醉打孔亮。第一次是無心之醉,順手打虎;第二次是有心買醉,專門找茬;第三次則是酒後生事無理取鬧。三段故事都寫得都極其生動,前兩次尤其精彩。
武松是一個專打天下強暴的義士,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孤膽英雄。這一形象,數百年來一直激盪著人們的心靈,受到讀者敬仰。施耐庵為什麼能把這一形象刻畫得如此鮮活動人呢?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藝術手段就是運用美酒烘托,可以說武松是美酒烘托出來的英雄。施耐庵運用浪漫主義的想象和誇張手法,藉助“酒”這種媒介,塑造了武松的曠古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謂“武十回”中的第一個。透過他在景陽岡與老虎驚心動魄的生死搏鬥,這位草澤英雄便初露頭角,使他在捲入尖銳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讀者面前顯出了英雄本色。
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前,進入酒店的第一句話是:“主人家,快把酒來吃。”有此句,才有連吃十八碗酒的豪飲,才有“三碗不過岡”的韻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岡的逸趣,才有醉態折棒的波折……一句話生出多少文章,故金聖嘆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開場第一句,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情節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寫得驚心動魄。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卻用了大量篇幅敘寫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先寫陽穀縣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寫著“三碗不過岡”五個大字,點明瞭酒的烈性、後勁。下邊一系列戲劇性情節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圍繞著這叫“透瓶香”又名“出門倒”的烈酒,反覆鋪寫喝酒的武松與店家之間的爭執衝突,增添了許多韻味情趣。
接著,則是藉助巧妙的醉態描寫,著意加重打虎氣氛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從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處於一種半醉狀態。文章之妙就在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爛泥,那定然是釀成虎吃人的惡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則不會誤入亂樹林的險惡境地,也不至於手忙腳亂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從而使顯示出英雄的剛強與勇力。至此,作者透過層層渲染,已最終完成了濃重的打虎氛圍的佈置。
一般過往行客“三碗不過岡”,而武松則是一氣吃了十八碗“卻又不曾醉”。數次斟酒,寫武松三番叫好:“這酒好生有力氣!”“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輕重倒置。然而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寫酒就是寫武松,寫吃酒就是寫打虎。英雄贊好酒,好酒襯英雄。單是透過他的酒量食量,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性格豪爽、爭強好勝的打虎英雄就已經站在我們的面前。
酒壯英雄膽,酒添英雄力,飲酒與打虎,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刪去吃酒的描寫,武松打虎就要大為減色,甚至簡直不可思議,人物形象也絕不可能象現在這樣血肉豐滿,真實動人。
第二十九回寫“武松醉打蔣門神”,這是全書極為精彩的回目之一。精彩在於傳神的細節刻畫,在於繪聲繪色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神態和氣質,在於惟妙惟肖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動。如描寫武松與施恩那充滿自信樂觀,而又盪漾著詼諧輕鬆氣氛的對話;描寫那一波三折、懸念高築的“無三不過望”;描寫武松那機敏靈活,又令人發笑的挑逗撩撥……這都是人物個性氣質的活生生體現,計有五千餘言,佔這個回目篇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真正寫“打”,則只有三百字左右。雖然“打”的描寫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前面那些鋪墊、渲染,這“打”的藝術將黯然失色。所以“醉打蔣門神”一回,關鍵詞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蔣門神,奪取快活林這一回目,寫出了武松有勇有謀,既寫他借酒發威,憑著超人的勇力制服蔣門神,又表現了他粗中有細,他要在看清對手的相貌及周圍環境後才開始擺開架式與之對打。
要打蔣門神,武松只提一個要求:“無三不過望”,即出城後,每遇見一個酒店,你必須請我喝三碗酒,否則“便不過望子去”。武松教訓了蔣門神後,邀眾高鄰慶賀,直吃得盡醉方休。
對喝酒過程,施耐庵是用墨如潑,透過層層鋪墊,把個“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兒,“渾身上下有千百斤氣力”的江湖好漢武松借酒“尋釁”,為民除害的壯舉描寫得淋漓盡致。醉打蔣門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因酒店被奪而起,靠酒引蛇出洞,憑藉酒力制敵,最後又喝酒慶功。故金聖嘆評點說:“奇絕妙絕之文,無一筆不在酒上出色。”
前面醉打蔣門神還是“假醉”,那麼第三十二回寫“醉打孔亮”卻是“真醉”了。武松夜走蜈蚣嶺以後,不分青紅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這只是作者為了以後文字的發展做鋪墊。在關於武松的故事中,特別注意細節的真實,著眼於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英雄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英雄並非十全十美,唯其如此,英雄才有真實性,文學才有生命力。王望如評曰:“其於虎也,先醉後打;其於蔣門神也,先醉後打;其於王道人也,先殺後醉;其於張都監也,先殺後醉。或打或殺,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動氣甚矣哉!”
襯托是文學描寫的重要手法之一,透過烘雲托月能更好地突出主體描寫物件。《水滸傳》對武松形象的塑造很少透過正面描寫來進行,而主要是透過施恩父子、景陽岡店家等人物的言行以及驚訝的表情,透過寫酒性之烈、碗數之多來側面描寫武松的勇力,這樣寫無疑能取得更加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總而言之,《水滸傳》中描寫最光彩奪目的英雄莫過於武松,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都很痛快。而與武松有關的一切活動幾乎都是與酒聯絡著的。酒是英雄的伴侶,友情的紐帶。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酒這一媒介,武松還會有這樣大的藝術魅力嗎?
參考文獻:
①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水滸傳會評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②嶽麓書社.中國古典小說戲劇欣賞[M].嶽麓書社.1984.
美酒烘托出來的英雄——談武松形象的塑造
古代英雄似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那些性格豪爽的壯士武夫,古典小說中常常透過寫酒來表現英雄。酒在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思想,烘托環境氣氛等方面,都顯示出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而成為作品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滸傳》中的酒活了起來,與英雄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酒成就了水滸的好漢,使其成為英雄,酒也因水滸好漢而五彩紛呈,在文學史上為人所稱道。
在梁山泊眾好漢中,武松應該算是最搶鏡頭的酒中豪傑。一出場還沒多久,就是接二連三的醉打系列,十八碗烈酒下肚,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老虎;受施恩相托,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還有醉打孔亮。第一次是無心之醉,順手打虎;第二次是有心買醉,專門找茬;第三次則是酒後生事無理取鬧。三段故事都寫得都極其生動,前兩次尤其精彩。
武松是一個專打天下強暴的義士,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孤膽英雄。這一形象,數百年來一直激盪著人們的心靈,受到讀者敬仰。施耐庵為什麼能把這一形象刻畫得如此鮮活動人呢?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藝術手段就是運用美酒烘托,可以說武松是美酒烘托出來的英雄。施耐庵運用浪漫主義的想象和誇張手法,藉助“酒”這種媒介,塑造了武松的曠古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謂“武十回”中的第一個。透過他在景陽岡與老虎驚心動魄的生死搏鬥,這位草澤英雄便初露頭角,使他在捲入尖銳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讀者面前顯出了英雄本色。
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前,進入酒店的第一句話是:“主人家,快把酒來吃。”有此句,才有連吃十八碗酒的豪飲,才有“三碗不過岡”的韻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岡的逸趣,才有醉態折棒的波折……一句話生出多少文章,故金聖嘆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開場第一句,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情節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寫得驚心動魄。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卻用了大量篇幅敘寫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先寫陽穀縣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寫著“三碗不過岡”五個大字,點明瞭酒的烈性、後勁。下邊一系列戲劇性情節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圍繞著這叫“透瓶香”又名“出門倒”的烈酒,反覆鋪寫喝酒的武松與店家之間的爭執衝突,增添了許多韻味情趣。
接著,則是藉助巧妙的醉態描寫,著意加重打虎氣氛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從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處於一種半醉狀態。文章之妙就在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爛泥,那定然是釀成虎吃人的惡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則不會誤入亂樹林的險惡境地,也不至於手忙腳亂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從而使顯示出英雄的剛強與勇力。至此,作者透過層層渲染,已最終完成了濃重的打虎氛圍的佈置。
一般過往行客“三碗不過岡”,而武松則是一氣吃了十八碗“卻又不曾醉”。數次斟酒,寫武松三番叫好:“這酒好生有力氣!”“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輕重倒置。然而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寫酒就是寫武松,寫吃酒就是寫打虎。英雄贊好酒,好酒襯英雄。單是透過他的酒量食量,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性格豪爽、爭強好勝的打虎英雄就已經站在我們的面前。
酒壯英雄膽,酒添英雄力,飲酒與打虎,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刪去吃酒的描寫,武松打虎就要大為減色,甚至簡直不可思議,人物形象也絕不可能象現在這樣血肉豐滿,真實動人。
第二十九回寫“武松醉打蔣門神”,這是全書極為精彩的回目之一。精彩在於傳神的細節刻畫,在於繪聲繪色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神態和氣質,在於惟妙惟肖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動。如描寫武松與施恩那充滿自信樂觀,而又盪漾著詼諧輕鬆氣氛的對話;描寫那一波三折、懸念高築的“無三不過望”;描寫武松那機敏靈活,又令人發笑的挑逗撩撥……這都是人物個性氣質的活生生體現,計有五千餘言,佔這個回目篇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真正寫“打”,則只有三百字左右。雖然“打”的描寫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前面那些鋪墊、渲染,這“打”的藝術將黯然失色。所以“醉打蔣門神”一回,關鍵詞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蔣門神,奪取快活林這一回目,寫出了武松有勇有謀,既寫他借酒發威,憑著超人的勇力制服蔣門神,又表現了他粗中有細,他要在看清對手的相貌及周圍環境後才開始擺開架式與之對打。
要打蔣門神,武松只提一個要求:“無三不過望”,即出城後,每遇見一個酒店,你必須請我喝三碗酒,否則“便不過望子去”。武松教訓了蔣門神後,邀眾高鄰慶賀,直吃得盡醉方休。
對喝酒過程,施耐庵是用墨如潑,透過層層鋪墊,把個“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兒,“渾身上下有千百斤氣力”的江湖好漢武松借酒“尋釁”,為民除害的壯舉描寫得淋漓盡致。醉打蔣門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因酒店被奪而起,靠酒引蛇出洞,憑藉酒力制敵,最後又喝酒慶功。故金聖嘆評點說:“奇絕妙絕之文,無一筆不在酒上出色。”
前面醉打蔣門神還是“假醉”,那麼第三十二回寫“醉打孔亮”卻是“真醉”了。武松夜走蜈蚣嶺以後,不分青紅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這只是作者為了以後文字的發展做鋪墊。在關於武松的故事中,特別注意細節的真實,著眼於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英雄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英雄並非十全十美,唯其如此,英雄才有真實性,文學才有生命力。王望如評曰:“其於虎也,先醉後打;其於蔣門神也,先醉後打;其於王道人也,先殺後醉;其於張都監也,先殺後醉。或打或殺,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動氣甚矣哉!”
襯托是文學描寫的重要手法之一,透過烘雲托月能更好地突出主體描寫物件。《水滸傳》對武松形象的塑造很少透過正面描寫來進行,而主要是透過施恩父子、景陽岡店家等人物的言行以及驚訝的表情,透過寫酒性之烈、碗數之多來側面描寫武松的勇力,這樣寫無疑能取得更加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總而言之,《水滸傳》中描寫最光彩奪目的英雄莫過於武松,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都很痛快。而與武松有關的一切活動幾乎都是與酒聯絡著的。酒是英雄的伴侶,友情的紐帶。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酒這一媒介,武松還會有這樣大的藝術魅力嗎?
參考文獻:
①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水滸傳會評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②嶽麓書社.中國古典小說戲劇欣賞[M].嶽麓書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