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鑑美國,中美餐飲供應鏈行業差異巨大:國內餐飲供應鏈投資方興未艾,美國誕生了大市場餐飲供應鏈公司如西斯科,但兩國行業環境差異巨大,造成國內餐飲供應鏈迄今無上市公司出現。 流通結構差異:美國超市主導(80%)VS 國內批發市場為核心(70%) 美國7 大超市壟斷八成農產品食材供應,批發市場佔比較小(20%),有利於食材供應鏈企業發展。中國以批發市場為中樞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歷史悠久,農批市場承擔了目前全國70%~80%鮮活農產品的流通,實現農產品集散、調節供求,乃至撮合交易、價格形成、資訊傳遞以及綜合服務等重要功能,地位難以取代。 品類屬性差異:美國食材供應以凍品為主VS 國內以生鮮為主 鮮活農產品與冷凍食材對供應鏈管理的考驗完全不同,中餐對於食材多樣化和新鮮程度的要求較高,決定了中國餐飲供應鏈歸根結底是生鮮供應鏈,對供應鏈建設更考驗管理精細度。 中上游基礎差異:國內產地分散、冷鏈物流建設遠落後美國 國內農產品產地分散,食品加工業起步晚,生鮮標準化的壓力轉嫁給供應鏈,加重流通環節中的損耗。冷鏈物流建設遠落後美國,蔬果冷鏈流通率不足美國1/4,人均冷庫擁有量是美國的1/6,冷藏保溫車保有量是美國的1/11。 下游結構差異:美國餐飲連鎖化率高(Top50 佔28%)VS 國內分散(Top50小於5%) 下游需求方面,美國餐飲連鎖化率較高,中小餐廳存續期較長,品類結構單一;國內餐飲市場極度分散,品類眾多,最大企業營收佔比不足0.5%,中小餐廳更迭較快,平均存續時間不足一年,需求不穩定。 中國餐飲供應鏈實質是對農批市場流通結構的變革重塑。以中央廚房為核心的加工渠道逐漸獨立,與流通渠道並行形成多品類雙渠道、初具雛形的產業結構。而流通渠道的餐飲供應鏈實質是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傳統生鮮流通渠道的變革重塑。從此角度出發,國內供應鏈行業市場規模在2.5 萬億以上,較僅從下游餐飲角度推算的1.7 萬億規模更為廣闊。 產業網際網路機遇下行業變革本質:提效、縮環節、規模效應。利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提升原有低效且次優流通環節的效率,驅動渠道和業態更迭。對於行業存在爭議的縮短環節、規模效應兩個悖論,我們認為流通環節縮短更在於減少生鮮損耗,以比自由市場更高水平的人效、坪效來壓縮流通成本;品類運營適度規模化,既體現規模效應又避免邊際遞減,而供應鏈運營的規模效應也同時存在。 以美國為鑑,行業盈利模式深探討。(1)輕模式平臺型 VS 重模式自營型:國內自營型成為主流的啟動模式;(2)單品類貿易商 VS 全品類服務商:核心能力不同,企業需要明確一橫一縱兩種不同的定位。(3)下游客戶結構選擇:中小餐飲B 是規模效應起點,但並非優質客戶,未來重點向區域性中型餐飲B 和非餐大B 的拓展。(4)以美為鑑,探索自有品牌、增值服務、平臺生態等行業未來發展之路。 國內餐飲供應鏈發展現狀。行業快速發展,不同背景參與者結構逐漸明晰,主要分為三類:(1)以美團快驢、美菜網、宋小菜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背景的企業;(2)海底撈蜀海、新辣道信良記等從餐飲下游向上遊延伸內部孵化出的供應鏈企業。(3)永輝彩食鮮、大潤發e 路發等優秀超市供應鏈向To B 方向轉變,以及錢大媽、誼品生鮮等社群生鮮品牌,以後臺供應鏈為核心,以加盟模式輸出門店管理,實質仍是生鮮供應鏈企業。
鏡鑑美國,中美餐飲供應鏈行業差異巨大:國內餐飲供應鏈投資方興未艾,美國誕生了大市場餐飲供應鏈公司如西斯科,但兩國行業環境差異巨大,造成國內餐飲供應鏈迄今無上市公司出現。 流通結構差異:美國超市主導(80%)VS 國內批發市場為核心(70%) 美國7 大超市壟斷八成農產品食材供應,批發市場佔比較小(20%),有利於食材供應鏈企業發展。中國以批發市場為中樞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歷史悠久,農批市場承擔了目前全國70%~80%鮮活農產品的流通,實現農產品集散、調節供求,乃至撮合交易、價格形成、資訊傳遞以及綜合服務等重要功能,地位難以取代。 品類屬性差異:美國食材供應以凍品為主VS 國內以生鮮為主 鮮活農產品與冷凍食材對供應鏈管理的考驗完全不同,中餐對於食材多樣化和新鮮程度的要求較高,決定了中國餐飲供應鏈歸根結底是生鮮供應鏈,對供應鏈建設更考驗管理精細度。 中上游基礎差異:國內產地分散、冷鏈物流建設遠落後美國 國內農產品產地分散,食品加工業起步晚,生鮮標準化的壓力轉嫁給供應鏈,加重流通環節中的損耗。冷鏈物流建設遠落後美國,蔬果冷鏈流通率不足美國1/4,人均冷庫擁有量是美國的1/6,冷藏保溫車保有量是美國的1/11。 下游結構差異:美國餐飲連鎖化率高(Top50 佔28%)VS 國內分散(Top50小於5%) 下游需求方面,美國餐飲連鎖化率較高,中小餐廳存續期較長,品類結構單一;國內餐飲市場極度分散,品類眾多,最大企業營收佔比不足0.5%,中小餐廳更迭較快,平均存續時間不足一年,需求不穩定。 中國餐飲供應鏈實質是對農批市場流通結構的變革重塑。以中央廚房為核心的加工渠道逐漸獨立,與流通渠道並行形成多品類雙渠道、初具雛形的產業結構。而流通渠道的餐飲供應鏈實質是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傳統生鮮流通渠道的變革重塑。從此角度出發,國內供應鏈行業市場規模在2.5 萬億以上,較僅從下游餐飲角度推算的1.7 萬億規模更為廣闊。 產業網際網路機遇下行業變革本質:提效、縮環節、規模效應。利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提升原有低效且次優流通環節的效率,驅動渠道和業態更迭。對於行業存在爭議的縮短環節、規模效應兩個悖論,我們認為流通環節縮短更在於減少生鮮損耗,以比自由市場更高水平的人效、坪效來壓縮流通成本;品類運營適度規模化,既體現規模效應又避免邊際遞減,而供應鏈運營的規模效應也同時存在。 以美國為鑑,行業盈利模式深探討。(1)輕模式平臺型 VS 重模式自營型:國內自營型成為主流的啟動模式;(2)單品類貿易商 VS 全品類服務商:核心能力不同,企業需要明確一橫一縱兩種不同的定位。(3)下游客戶結構選擇:中小餐飲B 是規模效應起點,但並非優質客戶,未來重點向區域性中型餐飲B 和非餐大B 的拓展。(4)以美為鑑,探索自有品牌、增值服務、平臺生態等行業未來發展之路。 國內餐飲供應鏈發展現狀。行業快速發展,不同背景參與者結構逐漸明晰,主要分為三類:(1)以美團快驢、美菜網、宋小菜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背景的企業;(2)海底撈蜀海、新辣道信良記等從餐飲下游向上遊延伸內部孵化出的供應鏈企業。(3)永輝彩食鮮、大潤發e 路發等優秀超市供應鏈向To B 方向轉變,以及錢大媽、誼品生鮮等社群生鮮品牌,以後臺供應鏈為核心,以加盟模式輸出門店管理,實質仍是生鮮供應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