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公元741年起,阿史那氏重建的後突厥內訌不斷,進入全面崩潰階段。公元745年正月,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斬殺後突厥最後一位可汗白眉可汗,將其首級送到長安領賞,被唐封為懷仁可汗。至此,回紇汗國佔據突厥故地,勢力日驅鼎盛。回紇汗國生活方式的轉變:

    回紇汗國(後改名回鶻)建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回鶻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由傳統的“逐水草而居”到後來有了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出現了城鎮化的概念。回鶻貴族開始嚮往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於是城市開始集中出現了。比較有名的有回鶻牙帳城(黑虎城)、可敦城等。(可敦城到遼代依然在使用)這種生活方式深刻影響了以後遊牧政權的生活方式。比如遼和金都有大量的城市。這種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在唐朝農耕文化的影響下,回鶻汗國自身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軍隊戰鬥力的情況下提高臣民的生活水平。

    回鶻同唐朝關係:

    回紇建國的時候和吐蕃並不接壤,如上圖所示。回紇和吐蕃之間隔著大唐的安西都護府。回紇可汗都是由唐朝冊封的。所以唐朝和回紇一直維持了比較良好的外交關係。後突厥就是在回紇和唐朝軍隊的聯合進攻下滅亡的。在這裡還有一個小典故,大家可能經常用,那就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回紇使者緬伯高帶著珍奇異寶和一隻珍貴的白天鵝。回紇使者最擔心的也是這隻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來到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使者心中不忍,便開啟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使者向前一撲,只拔下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使者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裡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天可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後,使者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當然大唐天子,北方民族心目中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不但沒有生氣,還好言撫慰。由此可見,唐和回紇當時的友誼小船平穩遠航。在唐朝出征其他政權時候基本都出兵相助。如征討吐谷渾、高句麗時立下大功的唐朝名將契苾何力,就是回紇外九姓契苾部族的首領。即使在唐朝虛弱的中後期多次派兵援助唐朝(當然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比如安史之亂中關鍵的香積寺戰役中都派精銳騎兵助戰。基本上回紇和大唐一直維持了好鄰居、好夥伴、好盟友的全方位關係。可惜最終的結果不太理想。黠戛斯崛起於漠北後,回紇被擊敗。回紇可汗請求或者說是威脅唐朝要求劃出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給他們。唐朝當然不幹,五胡亂華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回鶻可汗居然舉兵南侵,唐朝軍隊經過漁陽之戰和殺胡山兩場戰役大破回鶻可汗。隨後可汗內訌被殺,餘部西遷。回鶻和大唐友誼的小船最終還是翻船了。

    回鶻同吐蕃的關係:

    吐蕃與回紇首次接觸大約因為僕固懷恩的叛亂。當時,吐蕃已攻佔隴右等地,恰逢唐將僕固懷恩叛亂,聯合回紇與吐蕃進攻邠州。後因郭子儀,這次吐蕃、回紇連兵宣告失敗。此後,由於吐蕃攻佔河西並繼續向西域發展。安史之亂後,唐朝不斷抽調安西都護府精銳進入內地平定叛亂。安西防守空虛,吐蕃趁機向北蠶食。這就威脅到回紇與西域等地的交通,雙方關係遂致惡化。

    本著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原則,當唐朝勢力撤出西域後,吐蕃和回紇徹底翻臉。雙方在西域和河西河套等兩國交界處反覆廝殺,互有勝負。雙方都是以騎兵見長,都處於國力巔峰時期的雙方反覆拉鋸了幾十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酒存放得越久會越香越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