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範鯉學社
-
2 # 東昇6398
知行合一是一個問題的兩
個方面,知是思想意識的反應,行是意識的外在表現,知是第一性的,行是第二性的。行由知來指揮,二者有依附關係,它們應該是沒有距離的。
如果知和行不統一,就是
主導思想上的問題,只有知行統一才能乘風破浪,披荊軒棘。
-
3 # 蟻議
知行合一,應該是指認識與行動的結合,將認知與行動合二為一就是知行合一。
但知行合一了,是否就萬事大吉所向披靡了呢?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首先說"知`,‘知`就是經驗和知識,人的經驗和知識來源於兩個方面,一部分來源於自身的實踐,包括自身所見所聞的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歸納總結。一部分來自先生的傳道授業解惑,透過先生的言傳身教學習借鑑前人的知識經驗來獲得‘知`。因為人的認知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在對待同一個事物,認知是不同的,有時是千差萬別的。
其次說行,行就是行動,就是具體落實實施,行動不但與力度大小有關,行動的成敗還牽涉很多因素,古人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決定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方向,其實行也是一個挺複雜的問題。
第三知與行的關係,一般來說,行受知的支配,認知的程度直接影響行的結果,而當行動沒有按認知的軌道執行時,或偏離了認知的軌道,認知就成了脫離實際的空頭理論,形成一種假性思維。當知行完全不在一個狀態時,事情的結局以失敗而告終是必然的。
題主提的問題,說的和做的差距,大概是指知與行的不統一的情況,脫離實際的說詞往往很光彩,能忽悠別人更能騙自已,而具體操作時,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和難題,到底是說的錯了還是實行的力度不夠呢?或者是天時地利人和發生了變化?需要認真的探討,知行合一難,而知行合一能成功的也不容易。
需要指出的是知行合一的知,一定涵蓋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因素,否則就不是"知"了,而是"糊"了。
-
4 # 存思遊物
樓主想要問什麼?
是想問“知行”為什麼不能合一呢?還是想問“言行”為什麼會不合一?
如果問知行不合一,是問道德的知行不合一,還是問知識的知行不合一?
如果問言行不合一,是道德的言行不合一,還是知識的言行不合一?
也就是說,樓主的問題,其實是四個問題:
1,為什麼道德的知行不合一?
2,為什麼知識的知行不合一?
3,為什麼道德的言行不合一?
4,為什麼知識的言行不合一?
那我就來一一解答。
1,陽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就是說我的良知(或說道德感)知道要利他、愛人、正直等,由此我就按良知的指引做利他等行為。比如,我看到有人掉進水中,我惻隱之心發動,於是我就去救了。
這個當然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在實際情況下,我經常有了惻隱之心,但是並沒有相應的惻隱的行為。比如我看到乞丐,感到他很可憐,但是依舊漠然走過去,不想扔幾個錢給他。
為什麼?因為我的行為不僅由道德之心決定,由其他的認知和欲求心共同決定。比如當時,我急著上班,這個心是我行為的主導力量,道德心可能就被壓制在只在念頭層面了。
除非你道德心非常純熟,當下顯現,當下占主導地位,當下決定你的行為,不然你的行為不一定由道德心主宰。所以,你要合一,就要不斷練習。
2,知識和道德是不一樣的。知識是客觀的,道德是主觀的,知識可以不依賴於人的行為,不依賴於人的主觀需求,客觀地存在著,而道德就不行,道德一定要依賴於人,而存在著。所以道德的知行合一,其實就是內心的道德感,道德意志,向外擴充地一個過程。
知識的知行合一,其實是說,我對某個知識能靈活地應用,使自己達到某一個目標,或解決某一個問題。甚至我能使這個知識內化到我的行為和思想中。這個就是知識的沉澱積累的過程。比如我知道,記憶理論,記憶半小時後是複習最好時機,但是我就沒有按照這個理論和規律去行為,我可能記憶之後不復習,或我五六個小時才複習一次,或幾天之後再複習一次,這樣我就知行不一了。問題問題在於,我沒有嚴格的執行我學到的知識,即自律不夠。
3,言行和知行是不一樣的,言行其實都屬於行為,只不過言是口說這個行為,行一般是指手腳等行為。言行區別在哪裡呢?區別在於言說可以不受控制,可以誇大,可以無度,行是關於生存的,關於技巧的,必須要遵循合理的度。比方說舉個杯子,力氣太大不行,力太小可能滑,力道恰恰好,你才能拿起來。言行不一致在於言可以無度,行必須有度。比如,我會開車,但是當我在說我會開車這個事實的時候,我可以誇大自己開車的能力,說我會漂移。
所以道德的言行不一致,就是說我標榜自己道德行為,那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比如某人教育別人要有責任心有擔當,結果遇到事情,他先跑路,一種言語上的誇大其辭。
4,知識有真與假,如果符合事實,這個知識就是真的,不符合,則是假的,當我說一個真的知識的時候,我就是言行一致的,當我說個假知識的時候,就是不一致的。
所以知識的言行不一致,來自於知識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以上。
回覆列表
從理論上和理想上來說,或者按王陽明的思想來說,知行是合一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這兩者沒有差別。
但離開理想,這兩者顯然是有差別的,那麼我們就以更接近陽明心學的角度來解讀知行。為什麼陽明心學又容許知行有差別呢?是因為王陽明認為,社會是個名利場,任何心中有道的人也會受沾染,所以知行就會分開了。
首先,要搞明白,知行是什麼?
在王陽明的心中,知可不是知道哦,是良知,是人的本心,是與天理最近的連線。而行,是良知化作行為,這中間是沒有停頓的,所以王陽明的知行是合一的,沒有差別。
其次,知行如果有差別,又會是什麼呢?
知就是知,行就是知,是一種理想,但是“知”不是說,行也不僅僅是“做”,知是良知,是本心最高階的狀態,它不一定說出來,也不一定說得出來。
所以,你說的這個與陽明心學其實是二個概念,沒有關聯性,挺奇怪的一個問題。
如果一定關聯,那就是按陽明心學說的,說的是本心所想,那就是做,說得並不是本心所想,那這做與說是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