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變臉影帝
-
2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厄爾尼諾現象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極端性天氣現象,對於厄爾尼諾現象的產生原因,人們目前普遍認為是由於“全球變暖”的結果,由於全球變暖導致了地球氣候系統的改變,從而使得各類極端性天氣現象多發,包括“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南美洲的秘魯,該現象最初是當地漁民發現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
南美洲秘魯西側的太平洋海域,由於受到強大的秘魯寒流影響,使得這一海域的海水溫度較低,而且秘魯寒流是一種上升性寒流,使得海底淤泥上泛,富含營養物質,形成了著名的秘魯漁場,多產冷水性魚類。但是,秘魯沿岸的漁民發現,有些年份在聖誕節前後(11月至次年3月)秘魯寒流會出現異常的水溫升高現象,導致海洋魚類的大量死亡,當地漁民把這種現象稱為“厄爾尼諾”(聖嬰)現象。
後來,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導致海水溫度異常升溫的原因主要是大氣環流的異常,而地球的大氣環流又是全球性的。所以,當秘魯沿岸魚類大量死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時候,全球其他地區也會同時出現一些氣候異常現象,因此“厄爾尼諾現象”就成為了一種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現象。根據之前的描述,厄爾尼諾是指本來的冷海水,異常變為暖海水,所以是一種反向的變化,表現在氣候方面也多表現為反向特徵,具體規律可以總結為“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雨不雨、該旱不旱”。
比如,冬季是寒冷的季節,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氣溫高於往常,迎來了“暖冬”,往往是“厄爾尼諾”現象的表現。另外,在雨季時降水偏少現象,也是“厄爾尼諾”現象的表現。此外,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極端性天氣現象被稱為“拉尼娜”(聖女)現象,通常表現為“該怎麼樣而更加怎麼樣”,表現為氣候加劇現象。所以拉尼娜現象通常在氣候上表現為:“該冷更冷,該熱更熱,該旱更旱,該雨更雨”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通常會交替出現,呈現一定的週期性。
-
3 # 工業泵圖紙design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和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El Niño 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l Niño Episodes)。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使地球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回覆列表
厄爾尼諾現象或譯聖嬰現象(西班牙語:El Niño),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是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中,東太平洋升溫的階段。它與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約在國際換日線及西經120度)赤道位置產生的溫暖海流有關。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是指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赤道位置海面溫度的高低溫迴圈。厄爾尼諾現象是因為西太平洋的高氣壓及東太平洋的低氣壓所造成。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中的低溫階段稱為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的海面溫度高於平均值,以及西太平洋的氣壓較低及東太平洋的氣壓較高所造成。包括厄爾尼諾現象及反厄爾尼諾現象在內的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會造成全球性的溫度及降雨變化。例如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美洲地區會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則出現乾旱。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指「小男孩」,指的是耶穌,因為南美太平洋的變暖時期通常都在聖誕節附近。
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西班牙語稱呼此種異常氣候為「El Niño」(音譯:厄爾尼諾)意為「小男孩」或「聖嬰」,因為此種氣候現象通常於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相反的現象稱為「La Niña」意為「小女孩」,或譯作「反厄爾尼諾現象」。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克環流,當沃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海水變暖的範圍主要為太平洋東部與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
自1900年以來,至少發生了30起厄爾尼諾事件。其中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4–2016年為有記載最為強烈的事件。
2015年出現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全球升溫不可逆轉,2015年的聖誕節,不但南半球,連北半球亦異常地迎來了一個溫暖聖誕。褪色冬日聖誕過後,正當人們寫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際,極端寒潮卻不期而至,席捲大半個北半球。 12月,於大西洋形成的颶風一路向北推進,挾帶了低氣壓地區的暖空氣。該股溫暖氣流掠過英倫、美國及冰島,到達寒冷的北極地區上空。來勢洶洶、氣勢如虹的暖空氣源源不絕地輸入北極地區,連當地的冷空氣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攖其鋒。此時,北極地區的氣溫突由零下30攝氏度升至1攝氏度。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二次,北極地區的氣溫高於零攝氏度。雖然為時短暫,但由於外界暖空氣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穩定的極地渦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國東部首當其衝,十數個州分迎來了暴風雪、龍捲風及強風等極端天氣。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的和煦暖冬,霎時被朔風撲臉的嚴冬所取代,連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島都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