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30443183687

    簡單的把0-3歲拆分成三個階段。

    1. (0-8個月)躺著的時候——不用穿鞋

    2. (8-15個月)開始站立但不會走路的時候——步前鞋

    3. (16-36個月)學走路的時候——學步鞋

    按照這三個階段,現在來講講兩個鞋子的概念。

    步前鞋和學步鞋。

    顧名思義,步前鞋就是寶寶學會走路之前穿的鞋子。

    這個時候,寶寶在扶著東西練習站立,為了讓寶寶更好的感知地面,鍛鍊足部的抓地感,這就要求的鞋底一定要薄、軟。如果是在光滑的瓷磚上,那麼最好具備一定的防滑性。

    學步鞋

    學步鞋就是寶寶在練習走路期間穿的鞋。

    這個時候也很關鍵,因為鞋子選不好,直接會影響到寶寶走路姿勢、腿型變化等等。

    提煉一下選擇學步鞋的幾個關鍵點:

    1. 鞋底要有足弓設計

    可以直接上手摺一下鞋底,如果在前段三分之一處易彎折就符合足弓設計。

    (附圖是我們家小模特的拍照花絮,鞋底至少要讓小孩子也能折動三分之一處。)

    2. 鞋底不能過軟也不能過硬

    媽媽們不要一昧地追求鞋底軟,此時如果選擇鞋底太軟的學步鞋,支撐力不足,不能起到支撐腳掌的作用。寶寶行走踩下時,腳心窩外側就會著地,影響腳外側縱弓的生長。同時軟鞋底薄,沒有減震效果,對腳跟骨震動大,容易讓踝關節受傷。

    簡而言之,就是鞋底要比步前鞋硬,但比大人的鞋子要軟一些。

    3. 不要為了省錢買二手鞋和大碼鞋

    由於小腳在大鞋中得不到相應的固定,走路時為了不掉鞋,寶寶會有意識地用腳前端部位抓緊鞋子底部,長期下來,不僅容易引起足內翻或足外翻畸形發育,還會影響寶寶以後走路時的正確姿勢。

    二手鞋則是別的寶寶穿過的鞋子,已經定型了。給自家寶寶穿當然不好。

    4. 鞋頭要寬,鞋子要肥。

    嬰兒的腳厚而軟,寶寶學站學走的日子裡,腳趾頭是各佔地盤,呈現互相摒棄,拼命張開的姿態,不懂得相互遷就配合,寬大的鞋頭才有包容腳趾的度量,鞋頭要寬要肥,讓寶寶的腳趾頭能完全伸展。

    另外寶寶腳背較大人而已要胖很多,所以鞋子在中部要留夠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一天要用多少塊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