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五種聲調,稱為平(陰平、陽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五種聲調,稱為平(陰平、陽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1、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 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2、傳統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3、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