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梳理近五年的真題我們可以看到,申論試卷申發論述部分主要是考查議論文的文章寫作。既然文體為議論文,那麼這篇文章就需要有中心論點來支撐。而文章立意即文章的中心論點,也就是今年申論考試的主題、命題人想表達的觀點。既然文章立意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選擇並確定呢?依據“題幹為王”的確定方法,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逐步進行確定。
一、題乾點睛法
這一方法主要是要求我們認真閱讀題幹,從題幹中提煉關鍵資訊。核心思路為:找到題幹中的核心句--確定核心句中的關鍵詞--梳理關鍵詞之間的關係--確定總分論點。我們透過一道真題來給大家展示一下確定過程:
【2018年國考副省】請深入理解給定材料5中劃線句子“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象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聯絡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字數1000~1200字。
按照題乾點睛法的確定步驟:
1、確定核心句。在這個題幹中“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象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象力的源泉”這句話就是核心句;
2、確定核心詞。在這句話中,“科學、藝術、古文化、想象力、重要作用、源泉”這幾個詞語是關鍵詞;
3、梳理關鍵詞之間的關係。在這幾個關鍵詞中,“科學、藝術、古文化、重要作用”這四個詞語都是圍繞著“想象力源泉”這個詞來談的,所以關鍵詞之間的關係為“想象力的源泉”透過“科學、藝術、古文化的重要作用”來體現。
所以在這個題幹中總論點為“想象力的源泉”,分論點分別從“科學”、“藝術”“古文化”對想象力的不同源泉構成來體現。
二、材料分析法
並不是所有的作文題幹都會給我們提供這麼多有效資訊,有些作文題幹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主題或者話題,比如2017年國考副省以“以水為師”為題寫一篇文章、2018年國考市地級試卷以“試談‘有’與‘無’”為題寫一篇文章等等,這樣的話我們從題幹中只能分析出中心話題是什麼,而並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論證中心論點,因此就需要結合給定資料進行分析來確定文章分論點。
運用材料分析法來確定總分論點時,可以遵循這樣的一個思維邏輯來從材料中去確定:找到題幹中話題、主題或者句子的出處段--題幹中參考範圍即核心材料--第一則或者最後一則觀點型材料--客觀題作答沒用到的材料--結合全篇材料,在這個基礎邏輯上去確立是否存在高頻詞、高檔詞、連續三個呈並列或遞進關係的詞語以及核心句,以此來提煉文章的總分論點。在此透過一道真題來給大家展示一下:
【2016國考副省】“給定資料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絡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分)
要求:自選角度,見解深刻;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總字數1000~1200字。
在這個題幹中,透過運用題乾點睛法只能確定出命題人出這個題幹就是讓我們圍繞著“學禮以立”這個話題來進行文章寫作,可是究竟應該怎麼寫?從哪個角度開始寫?我們便無從得知,所以就需要結合給定材料來進行剖析確定。按照材料分析法的基本邏輯先從出處段中去確立:
給定材料3出處段:
“不學禮,無以立。”F說,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就不懂得怎樣做人、處世。或者說,一個人不懂得基本的規矩,就難以在家庭和社會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禮”與“立”做更寬泛的理解,那麼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或許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第五次全會上提出要“嚴明政治規矩”,“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出處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這句話中透過4個“是否”形成遞進關係分析了學禮的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出來學禮既可以立公民意識、立民族素質、立民族文化精神,更可以立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因此透過此可以確定出這篇文章的總分論點。
透過梳理近五年的真題我們可以看到,申論試卷申發論述部分主要是考查議論文的文章寫作。既然文體為議論文,那麼這篇文章就需要有中心論點來支撐。而文章立意即文章的中心論點,也就是今年申論考試的主題、命題人想表達的觀點。既然文章立意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選擇並確定呢?依據“題幹為王”的確定方法,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逐步進行確定。
一、題乾點睛法
這一方法主要是要求我們認真閱讀題幹,從題幹中提煉關鍵資訊。核心思路為:找到題幹中的核心句--確定核心句中的關鍵詞--梳理關鍵詞之間的關係--確定總分論點。我們透過一道真題來給大家展示一下確定過程:
【2018年國考副省】請深入理解給定材料5中劃線句子“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象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聯絡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字數1000~1200字。
按照題乾點睛法的確定步驟:
1、確定核心句。在這個題幹中“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象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象力的源泉”這句話就是核心句;
2、確定核心詞。在這句話中,“科學、藝術、古文化、想象力、重要作用、源泉”這幾個詞語是關鍵詞;
3、梳理關鍵詞之間的關係。在這幾個關鍵詞中,“科學、藝術、古文化、重要作用”這四個詞語都是圍繞著“想象力源泉”這個詞來談的,所以關鍵詞之間的關係為“想象力的源泉”透過“科學、藝術、古文化的重要作用”來體現。
所以在這個題幹中總論點為“想象力的源泉”,分論點分別從“科學”、“藝術”“古文化”對想象力的不同源泉構成來體現。
二、材料分析法
並不是所有的作文題幹都會給我們提供這麼多有效資訊,有些作文題幹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主題或者話題,比如2017年國考副省以“以水為師”為題寫一篇文章、2018年國考市地級試卷以“試談‘有’與‘無’”為題寫一篇文章等等,這樣的話我們從題幹中只能分析出中心話題是什麼,而並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論證中心論點,因此就需要結合給定資料進行分析來確定文章分論點。
運用材料分析法來確定總分論點時,可以遵循這樣的一個思維邏輯來從材料中去確定:找到題幹中話題、主題或者句子的出處段--題幹中參考範圍即核心材料--第一則或者最後一則觀點型材料--客觀題作答沒用到的材料--結合全篇材料,在這個基礎邏輯上去確立是否存在高頻詞、高檔詞、連續三個呈並列或遞進關係的詞語以及核心句,以此來提煉文章的總分論點。在此透過一道真題來給大家展示一下:
【2016國考副省】“給定資料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絡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分)
要求:自選角度,見解深刻;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總字數1000~1200字。
在這個題幹中,透過運用題乾點睛法只能確定出命題人出這個題幹就是讓我們圍繞著“學禮以立”這個話題來進行文章寫作,可是究竟應該怎麼寫?從哪個角度開始寫?我們便無從得知,所以就需要結合給定材料來進行剖析確定。按照材料分析法的基本邏輯先從出處段中去確立:
給定材料3出處段:
“不學禮,無以立。”F說,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就不懂得怎樣做人、處世。或者說,一個人不懂得基本的規矩,就難以在家庭和社會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禮”與“立”做更寬泛的理解,那麼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或許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第五次全會上提出要“嚴明政治規矩”,“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出處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這句話中透過4個“是否”形成遞進關係分析了學禮的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出來學禮既可以立公民意識、立民族素質、立民族文化精神,更可以立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因此透過此可以確定出這篇文章的總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