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福

    【繪畫藝術作品,筆者推薦10幅中外名畫】

    筆者推薦的這10幅中外繪畫作點,都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繪畫巔峰之作,今天應題主的建議,透過問答形式發表,與大家共同分享。

    繪畫作品攝影:祥禪

  • 2 # 詩夜城主

    有些時候人們會認為藝術家是個“怪物”,因為創作出來的作品讓人難以理解,感覺是和日常世界脫節太遠,這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向人們展示的東西是人所盡知但無人肯承認的,或許藝術家提出的東西人們本無法理解,於是就感到十分驚訝,問題來了:引起你最深共鳴的一幅畫或者照片是什麼?

    引起人們最深共鳴的一幅畫

    古今中外,能被稱之為名畫的畫作非常多,但並不是每一幅畫都可以引起人們最深的共鳴,或者說每個人產生共鳴的畫作都有所不同,畢竟人與人的性格不同、經歷也存在不同,還有就是,抽象派畫作幾乎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因為它沒有描繪、沒有深度、沒有信念,

    那麼我們就談論一下能引起人們最深共鳴的一幅畫,首先是當代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描繪的是一個樸實憨厚的男性老人形象,整幅畫作幾乎沒有想象誇張的細節,反而人物的雙手、面目都留下歲月滄桑的痕跡,眼中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怨言,普通男人,父愛如山的形象被刻畫的入木三分,

    欣賞羅中立的這幅畫作《父親》總容易讓人百感交集、引起人們深深的共鳴,無論男女老少的情緒都容易被畫作人物所感染、震撼,共鳴是指畫作人物的某種情緒引起觀者產生相同的情緒,當然了,同一時代的作品要比過去時代的作品更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不過,也有例外,有些作品非常經典,無論經歷了多長時間都會引起人的共鳴,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天才藝術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驚世之作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藝術家將優美的風景與端莊的人物融合在一起,進而展現出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眾多細節的構思和描繪賦予畫作更為深奧的內涵,其中充滿神秘感的完美微笑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永恆的談資,值得注意了,《蒙娜麗莎》是女性人物肖像畫。

  • 3 # 燈影書畫

    俄羅斯當代著名畫家謝爾蓋-馬什尼科夫的一幅超寫實油畫作品《聽著音樂睡著了的女孩》曾引起我深深的共鳴。它使我想起了我的青春季一一5年的大學校園生活。

    畫面中,一位美麗曼妙金髮碧眼的少女半倦半臥的倚躺在一間簡樸宿舍的單人床上,少女玲瓏的雙耳戴著耳機,雙目閉合,只看到兩道長長的黑亮的睫毛。她一隻手平放於胸前,一隻手倚腰放在床上,看樣子是睡著了的樣子。但儘管是睡著了,少女周身上下仍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氣息……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不知為什麼,竟驀然想起20年前我曾經5年的大學校園生活。那時我住在大學宿舍,多少個夜晚,都是戴著耳機,聽著音樂,漸漸地進入夢鄉的。那時的我,20歲左右,少年不識愁滋味,每天除了上課學習、散步,睡前聽一段音樂成了必須,成了規律,那情景、那狀態、那躺臥的姿勢,和《聽著音樂睡著了的女孩》是何其相似啊!

    光陰荏苒,韶華不再,如今我已人到中年。但每當回憶起青春時代的學習生活,總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眷戀。看到《聽著音樂睡著了的女孩》,有如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 4 # 默默看藝術

    我最喜歡的一幅畫,是吳冠中先生的《雙燕》,確切的,吳冠中先生的一系列作品,都是默默十分之欣賞的。

    “吳冠中最令人厭惡的是,不懂國畫,非要往國畫裡擠。還說國畫筆墨等於零。

    所以他的畫,油畫不談,國畫是得不到承認的。”

    但說吳冠中先生不懂國畫,我認為還是多看幾個方面,再下結論比較穩妥:

    1.從畫作看:

    縱觀吳冠中作品,尤其以《1974·長江萬里圖》、《三峽》、《魯迅故鄉》等畫作為例,看其畫面構圖、畫面組織、以及用筆和畫面的意境格調,

    如不是對國畫有著深入理解感受和研究創作,是畫不出這些,富含東方情調、飽含悠遠意境的油畫作品的。

    油畫和水墨畫,看似風格全然不同,但藝術到了高處,對於美的理解及表達,其實是相通的。

    2.從經歷看:

    吳冠中從16歲開始學畫,入林風眠創辦的國立杭州藝專,在杭州藝專兼學西畫與國畫。

    國畫師從,現代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吳冠中非常喜愛國畫,總是白天畫西畫,晚間畫國畫。潘天壽教學主張從臨摹入手,吳冠中大量臨摹石濤、弘仁、八大山人和鄭板橋以及元四家等的作品,後來吳冠中出國西學,但國畫的基底,國畫的因素,卻不斷在他的內心發酵,隨著歲月的推移和學習日積月累。

    3.從文字看:

    關於對繪畫的創作,對國畫及西方油畫的諸多看法,感想和思考,吳冠中都將其全部記錄下來。

    著有文集多部,以《吳冠中文叢》(共7本)為例,其中,《橫站生涯》、《放眼看人》、《背影風格》、《短笛》和《文心畫眼》這幾本書,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吳冠中先生的見解,其文字質樸、深刻,其文章所記錄的所思所感,犀利深邃。

    至於吳冠中的“筆墨等於零”,歷來備受眾人爭議。

    但其實,吳冠中先生在《筆墨等於零》一文中的開頭,就講的非常清楚:

    “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

    這並不是否認,筆墨的價值,

    而是說,作品最為重要的,是一幅畫整體的效果。比如說,在一幅畫中,單獨的筆墨非常精彩,但這幅畫綜合起來看整體效果,卻是不和諧的,那麼,再好的區域性的筆墨,也是沒有意義的。

    就拿繪畫中的色彩做例子,單純孤立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往往一塊單獨的顏色,看起來效果一般,但在畫面中整體組合起來看,它卻起了無以替代的效果,評價單獨的一塊色彩並沒有意義,同理,孤立的品評來筆墨,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脫離具體畫面,談論孤立的筆墨,是無所謂優與劣的。

    無論是在其作品本身,亦或是他的文字長章中,吳冠中先生那種質樸、深刻,飛蛾撲火般對藝術的熱情與真摯,總是令我動容,久久而不能忘懷。

    我是默默,持續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沾到了紅心火龍果的果漬怎樣才能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