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義](939一997)。976一997在位。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避兄諱,改名趙光義,後又改名趙炅。太宗即位後,違背杜太后遺訓(詳情以前答過,略)逼死三弟趙延美(原名趙光美,避太宗違,改名趙延美),嚇死其侄趙德昭(趙匡胤之子)。聽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太祖已誤,皇上不能再誤"一句話,遂違背杜太后"國賴長君的遺訓″,立其子趙桓為太子(後真宗)。太祖的帝系移至太宗一脈。後發生靖康之變,康王(宋高宗)泥馬過江南逃,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后妃、大臣被金兵所俘,驅趕押送至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被折磨而死。筆者相信因果報應。認為是對太宗違背杜太后遺訓的報應。後高宗趙構將皇位傳給太祖後人孝宗趙昚,帝系復歸太祖一脈。
應該說太宗也是一位有作為的明君,即位後,繼續太祖統一之中國事業遺願,南征北戰,並多次御駕親征,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親征北漢。北漢既平,緊接著親征伐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夏州繼遷叛宋,宋乘其不備,襲之,繼遷敗逃,結遼以敵宋。太宗在親征作戰中,穿甲冑,親冒矢石,指揮戎旅,左右諫之,炅曰:"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觀"。諸軍聞之,個個奮勇殺敵。
根據《默記》記載:"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此時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無法根治,其棄天下竟以箭瘡屢發而致"太宗是在大平興國四年(979)親征遼國時受了箭傷,傷口每年復發,最終要了他的命。
至道元年,正月,太宗因蜀亂漸平,求和協民心,竟然不恥天下,下了一道《罪己詔》,略雲:"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撓我子民,起為狂寇。念慈失德,是務責躬,永鑑前非,庶無二過"。蜀民聽得皇帝這等自責,莫不感悅。
炅在位期間,日夜勤政,勵行節儉,興修水利,鼓勵開荒。生產迅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至道三年(997)三月,由於箭瘡發作,死於萬歲殿。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九歲。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十月,葬於永熙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趙匡義](939一997)。976一997在位。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避兄諱,改名趙光義,後又改名趙炅。太宗即位後,違背杜太后遺訓(詳情以前答過,略)逼死三弟趙延美(原名趙光美,避太宗違,改名趙延美),嚇死其侄趙德昭(趙匡胤之子)。聽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太祖已誤,皇上不能再誤"一句話,遂違背杜太后"國賴長君的遺訓″,立其子趙桓為太子(後真宗)。太祖的帝系移至太宗一脈。後發生靖康之變,康王(宋高宗)泥馬過江南逃,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后妃、大臣被金兵所俘,驅趕押送至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被折磨而死。筆者相信因果報應。認為是對太宗違背杜太后遺訓的報應。後高宗趙構將皇位傳給太祖後人孝宗趙昚,帝系復歸太祖一脈。
應該說太宗也是一位有作為的明君,即位後,繼續太祖統一之中國事業遺願,南征北戰,並多次御駕親征,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親征北漢。北漢既平,緊接著親征伐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夏州繼遷叛宋,宋乘其不備,襲之,繼遷敗逃,結遼以敵宋。太宗在親征作戰中,穿甲冑,親冒矢石,指揮戎旅,左右諫之,炅曰:"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觀"。諸軍聞之,個個奮勇殺敵。
根據《默記》記載:"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此時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無法根治,其棄天下竟以箭瘡屢發而致"太宗是在大平興國四年(979)親征遼國時受了箭傷,傷口每年復發,最終要了他的命。
至道元年,正月,太宗因蜀亂漸平,求和協民心,竟然不恥天下,下了一道《罪己詔》,略雲:"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撓我子民,起為狂寇。念慈失德,是務責躬,永鑑前非,庶無二過"。蜀民聽得皇帝這等自責,莫不感悅。
炅在位期間,日夜勤政,勵行節儉,興修水利,鼓勵開荒。生產迅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至道三年(997)三月,由於箭瘡發作,死於萬歲殿。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九歲。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十月,葬於永熙陵(今河南鞏縣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