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98228679994

    解釋:《呂氏春秋·察傳》:“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 夔 ,一足,信乎?’ 孔子 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於人, 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後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譯文: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察傳》。《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擴充套件資料:作者簡介: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先秦風氣,名士所養門客人數越眾越說明名士聲譽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國間享有極高聲望。呂不韋認為,自己身為強秦相國,比上述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賢納士,對前來跟隨的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欲與上述名士的門客相競。當時各國名士又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所以呂不韋也命門客編纂其所知見聞,一部輝煌的集體創作橫空出世,後以他的名義發表,這就是《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

  • 2 # 使用者3840516296421

    【釋義】夔:獸名。本文為一人名。只要一個有才幹的人,就能辦好這件事,不必需要很多的人。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傳》。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有座山上出現了一隻怪獸。它的形狀像牛,頭上無角,只有一隻腳,卻行走如飛;眼睛發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陽,晚上像月亮;發出的吼聲比打雷還響,非常嚇人。人們稱這怪獸為夔,認為它是不祥之物。

    後來,這隻怪獸終於被勇士們擒住獻給了黃帝。黃帝把它殺死,用它的皮製成一隻很大的鼓。它的聲音可以傳到500裡外。

    到了唐堯時代,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別擅長擊磬。磬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製成的打擊樂器。只要夔一擊磬,百獸就會隨著它的節奏跳舞。

    舜繼位後,他感到音樂的作用很大,打算任命一位樂官,便任用了夔,夔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音樂才能。

    舜非常欣賞夔的才能,決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協律,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人難以勝任這一重任,建議舜再尋找幾位樂師協助他執行任務。舜聽後搖搖頭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夠了。”

    果然,夔很盡職,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在春秋後期的魯國,不少人把在舜統治天下時期擔任樂官的夔,與黃帝時代的怪獸夔混為一談,認為這位樂官只有一隻腳。魯哀公對此搞不清楚,特地去問孔子:“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隻腳,是這樣的嗎?”

    孔子搖著頭回答說:“一隻腳的夔是有的,那是黃帝時代捕獲的一隻怪獸。樂官夔是人,怎麼會只有一隻腳呢?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但這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足夠了,並非是說他只長一隻腳。”

    孔子的解釋是合理的。後來人們為了避免誤會,“夔一足”的說法,有的就改成了“一夔足”。後來,人們更進一步明確而為“一夔已足”這一成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酒跟沙拉應該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