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元奔古典情懷
-
2 # 撫劍偷聽琴
我們要先弄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大夫執政?在筆者看來,所謂的大夫執政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整個諸侯國大夫說了算,國君只是傀儡——這個情況在文字所載的歷史中,也就從東周時期才出現的。
按照《史記》記載,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從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算,從此以後周朝的天下就經常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了,
而且到了公元前403年的時候,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下旨任命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這三家在此之前只是晉國的卿大夫,他們把持朝政多年,但是從來不敢稱候,不過有了周天子的任命,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行使政權了。史學家一般認為這一年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從此進入戰國亂世。如果說在春秋時代,有些卿大夫還不好意思撕掉遮羞布,去取代國君,怎麼著也得捧著這個諸侯的血脈做傀儡,那麼從戰國以後算是直接連表面文章都不做了,都是直接取而代之。
這樣的回答您滿意嗎?
-
3 # 蟻史為諫
我們知道春秋及戰國兩個時期,歷史上有明確的時間點作為分界。而大夫執政是權利下行的結果,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是透過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卿大夫階層權利的過程(商鞅變法中最典型的一點就是改革分封制為郡縣制增強中央集權)。
卿大夫執政應該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存在,只是春秋時期嚴重,戰國時期逐漸減少到最終消失的過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於害怕外族入侵,把周王室首都從鎬京搬到洛邑。卿大夫掘突幫助周平王遷都洛邑;同時乘機吞併了旁邊兩個小國(東虢和鄶)建立了新鄭,他有一個兒子叫寤生就是後來的鄭莊公。
鄭莊公繼承了卿大夫的職位卻不在周王室上班,一天到晚在他的封地裡發展軍事及經濟,周天子看不下就約了幾個小諸侯國要教訓一下他;沒想到卻被鄭莊公打敗,周天子還負傷而歸。從此之後天下諸侯更加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天子權利下行到諸侯國;周王室名存實亡。這一時期也可以看做是士大夫開始執政的時期。
周天子權利是如此,諸侯國內的權利同樣如此;一不小心諸侯的權利就會旁落,最著名的是就三家分晉。
春秋後期晉國被六卿把持,公元前453年趙魏韓聯軍滅智伯。之後晉國被三卿控制。50年後周天子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公元前403年,這一年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的開始。這一時期的國君也許是怕自己的權利旁落,也許是發展生產的需要,每次改革都會把加強中央集權列入其中。
公元前356年秦國開始的商鞅變法,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最成功的案例。其他諸侯的改革中也同樣包括這一點(如南韓申不害改革中的術與法)。
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誰的改革徹底誰就能生存到最後。很顯然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也是最成功的;但是商鞅本人卻也還是躲不過車裂之刑(說明當時的卿大夫勢力依然強大)。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全國措施郡縣制;中央集權空前強大沒有哪一個士大夫可以違背皇帝的意願,這時候可以大夫執政時期告一段落。
總結:大夫執政是春秋戰國權利下行的表現,普遍存在於所有諸侯國;它隨著統一兼併及國內改革的推移再沒有能力與君主一爭長短的實力。
回覆列表
大夫權利的擴大是漸進的,主要是在春秋時候。而到了戰國時期特別是中期,隨著各國封建制度變法的相繼展開和深入,權力越來越集中到各國的“中央”,大夫相反不再能夠專權了。這其實就是孟子學說在各國推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