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鶴炫舞

    十三歲,不關心父母?你有沒有搞錯?你想讓他怎麼關心你?噓寒問暖還是千依百順?對一個未成年人你提這要求過分了。

  • 2 # 少兒心理課堂

    原因分析:

    孩子十三歲了,應該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感恩父母。即使不會用行動表示,起碼對父母生病、難過等會表示出應有的焦慮和擔心。但是,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漠視父母的存在,或者敵對父母,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孩子處於叛逆期。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心理向成年人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管教。儘管他們的心智還不完全成熟,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立、與眾不同,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他們往往脾氣暴躁,做事衝動,容易走極端。家長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看看孩子是否出於叛逆期。

    二是家長對孩子溺愛。當前有些家長溺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好東西都留給孩子,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物慾。這種教養方式,使孩子認為家長對她好是應該的,而她自己不需要回報家長,慢慢就變得沒有責任感、缺乏愛心、自私自利。正如作家於青所說:“當你不把孩子當作完整的獨立思想體看待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用不著擁有理性,不用為自己的舉動負責,更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就此養成。”

    三是家長對孩子缺乏關愛。有些家長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或者不會陪伴孩子,或者對孩子缺乏耐心、態度不好,致使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愛,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自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愛家長,甚至敵對家長,也在情理之中。

    應對建議

    一是正確對待叛逆期孩子。對待叛逆期孩子,要表現得把他們當做大人一樣,給孩子廣泛的自主權,只要是基本符合大原則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主;給孩子一定的表決權,家庭事務也要與孩子協商,多聽取孩子的建議,對好的建議適時表揚,不好的建議共同分析、民主表決;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支配權,引導其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務,如果孩子安排不合理,家長要借鑑一些科學、權威的資料與孩子協商完善;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要隨意進入孩子的房間,翻看他的私人物件、打探他的隱私。同時,還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把自己的理解、體貼傳達給孩子,孩子才會感到被接受、被理解,從而產生愉快和滿足,願意與家長吐露心聲,雙方溝通的橋樑就容易搭建起來;要學會與孩子交朋友,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孩子談談,孩子也會投桃報李與你交心。一旦融入到孩子的世界與孩子互動交流,雙方的隔閡就會逐漸消除,孩子對家長的感情自會升溫。

    二是關愛而不溺愛孩子。家長無論再忙,也要經常陪伴孩子,與孩子說說知心話,瞭解一下孩子的所思所想,幫助解決孩子遇到的各種困難等。只有對孩子付出足夠的愛,孩子才會投桃報李,愛自己的親人。受到親情關愛的孩子會充滿愛心,充滿正能量,也會把愛傳遞給別人。但是,關愛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喪失原則和是非標準,變成了不顧一切的“護犢”。伊索寓言裡講了一個母親溺愛孩子的故事。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判決立即處死。孩子的母親跟在後面失聲慟哭。兒子迴轉身來,說要對母親說句心裡話。母親走過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母親便大罵兒子不孝。該少年犯說:“假如我當初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因屢次偷盜被處死呢?”很明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慣子如殺子,無原則的疼愛嬌慣最終會害了孩子、害了家庭。正如古人所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是對“溺愛”一詞最好的詮釋。

    結語

    孩子不懂愛,要麼是心中沒有愛,要麼是對家長有成見,要麼是習慣了被愛。因此,家長要認真分析原因,對症下藥,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她才能為這個世界所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那種少兒唱歌比賽的節目叫啥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