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貓sean
-
2 # 路遙2020
自嘉慶、道光時期,綠營兵便已暴露出戰鬥力低下,不堪大用的特點。因此要求裁撤綠營的呼聲日烈,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更證明了綠營的腐朽沒落。綠營地位被後來的湘軍、淮軍等勇營軍隊所取代。此外,清朝國庫空虛、財政入不敷出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已經難以承擔鉅額的養兵費用,這是清朝政府裁撤綠營的關鍵因素之一。清朝晚期裁撤綠營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嘉慶、道光裁軍。共裁減綠營兵17萬多人,接近綠營數量的三分之一。這一時期對綠營的裁減的目的主要還是意圖提高綠營的戰鬥力,透過削減綠營數量提高質量而並非從體制上消滅綠營。
二、甲午戰爭後裁軍。甲午一戰後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要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在巨大的賠款壓力後,各省督撫紛紛上策,建議清政府裁減部分綠營,清政府迫於壓力只好裁撤綠營,五年一共裁撤十餘萬人。
三、1900年以後的裁軍。此時苟延殘喘的清朝試圖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希望透過打造一支近代化的新式軍隊來鞏固王朝的統治。這時的清政府就如何裁撤綠營仍沒有具體的方案,因此各地自行裁撤綠營的情形十分普遍。這就造成了綠營要麼是透過人為地解散、要麼是戰敗而潰散、要麼是被當地軍政當局遣散的局面。隨後新軍替代了綠營,成為晚清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但是這支新軍也成為了腐朽的清政府的掘墓人。
一個封建國體已經沒落到民棄國破的程度,縱然百萬雄兵,大廈傾覆又有何用?何況“八旗”早已被貶損到不堪一扶的境地,在太平天國內亂、八國聯軍侵入時都已驗證腐朽衰敗。即使僧格林沁的精勇蒙古鐵騎面對現代歐美軍隊,一次八里橋之戰就被打得兩萬人盡沒,還談什麼綠營廢勇。其實清朝的覆滅已經註定,早就不是買幾條軍艦、買幾門大炮十萬支步槍建個江南製造局就能挽回的,這些所謂的“改良”,甚至沒有等到辛亥革命,就在甲午硝煙中灰飛煙滅,它是絕不走向現代文明的腐朽體制的必然宿命。船堅炮利並不能苟延殘喘,其失敗者,蓋因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投機國策,比較日本從民眾到政體的“全盤西化”,從而走向富強的成功,已經是不爭史鑑,這個鐵律,至今錚錚有聲!把“西化”當做洪水猛獸,難道不是個人和利益群體私慾膨脹的緣由?五四倡議的“德賽先生”,百年過去了,似已經成了被群體遺忘的歷史陳跡,喚不醒千年矇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