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冬安858090

    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歌創作的源頭,它為後世的詩歌創作鋪墊了良好的基礎,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下面我就同學們剛才精彩的發言做一下總結:

      首先,詩經的表現手法看,一個最顯著特點便是"賦,比,興"手法的運用。1.賦,是直陳其事。詩經中大多數文章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不但寫的形象鮮明,而且透過情景對稱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2.興,是氣言託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如:《陳風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詩中人物更形象。3.比,顧名思義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風碩鼠》中利用"碩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階級寄生蟲的本質。總體來說,《詩經》中運用"賦、比、興"的手法是相當成功的。

      其次,《詩經》中絕大部分都是抒情詩。其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從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構成一幅幅真實而生動的畫卷。如:《七月》、《氓》、《東山》等,都是以描寫細節冗長的著名詩篇。以上都是長篇的作品,但在《詩經》中短小的詩也富有比較豐富的細節。如:《齊風十畝之間》中:"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洩洩兮。行與子逝兮。"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詩經》中大部分詩是主要透過對客觀事物的刻畫來反映詩人內心的感情,都應了"以我現物,物皆看我之色彩"這句話。

      再有,《詩經》中基本上均採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長短變化很 活,語氣很自然。如:《邶風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詩經》中有許多作品,質備章詞句四旋 。有的只換幾個字,使詩歌賦予音樂感,便於吟詠,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們剛剛學過的《 風充良》。

      綜上所述,《詩經》這部偉大的詩歌總集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因此它的藝術成就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

      歷來把《詩經》的表現手法,歸結為“賦”、“比”、“興”三類。

      《詩經》裡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就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詩經》主要採用四言詩和隔句用韻,但亦富於變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顯得靈活多樣,讀來錯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和反覆詠唱的特點,大量使用了疊字、雙聲、疊韻詞語,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音樂性。《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工於描寫,勾劃出許多生動的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7至8點鐘出生的孩子是什麼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