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hengshijituan_254
-
2 # 使用者6484034300502
人們都知道,飛機的發明者是美國的萊特兄弟。但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飛行器則是中國的風箏。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就掛著一隻中國風箏,上面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前478~前392),曾費時3年,以木製木鳶,飛昇天空。 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3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距今已有2400年。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3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2000年以上歷史了,中國古時還有許多有關風箏的故事。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做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漢王劉邦率軍追擊楚王項羽至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以南停止,遂派人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擊楚。韓信從齊國出兵,劉賈從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與韓信並行南下攻破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的城父村),進兵至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這時,楚國的大司馬周殷叛楚,利用舒(今安徽省舒城縣)地滅亡六(今安徽省六安縣)地,出動習江郡的部隊跟隨劉賈、彭越會師於垓下。 項羽退駐垓下,兵少糧盡,劉邦的軍隊和諸侯的軍隊把他重重包圍。為了儘快攻入垓下城,捉拿項羽,淮陰侯韓信製作了一隻奇巧的大風箏,啟奏漢王劉邦,讓張良(子房)乘坐風箏飛上天空,高唱楚歌。同時,讓圍城的漢軍也唱起楚歌。歌聲傳入垓下城中,楚軍將士聽到楚歌觸景生情,紛紛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無心作戰。項羽在帳中“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非常吃驚地說:“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只好率領部下800餘人突圍南逃,漢軍騎將灌嬰帶領5000騎兵緊緊追趕。項羽逃至烏江邊,僅剩騎兵十餘人,自知兵敗,不能再與劉邦抗爭,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就是“垓下之戰漢軍藉助風箏瓦解楚軍”的故事。 知識點 各國風箏的特點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南韓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
回覆列表
木製的大風箏.雖說只飛了一小會,但是真的上天了.歷史書上有,初中的.新板的物理書上也有.風箏,人類最早最原始的飛行器 人類從最初的上天升空的遐想開始,至今走過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大體發展過程是從風箏、滑翔機、再到飛機,尤其到近現代時期,隨著各種高科技的綜合發展,最後發展成為今天人們看到的航天飛行的宇宙飛船等。也就是說,人類升空的起點是從風箏開始,並且沿著這一點將升空的引線一直畫到現在,畫出一幅長長的人類美麗的飛天曆史畫卷。 遠古時期,人們對於深邃的天空,寄予了許多美好的夢想,雖然沒有更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一些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到人類最初對天空的嚮往,及各種想上天的想法。中國記載最早的人類上天的神話故事是嫦娥奔月,也正是這些理想和夢幻,促使著人類對升空器具的研製及利用。 古老的中國就在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合諧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體系中,以其自身的文化形式與西方文化共存和發展,並創造了東方文化獨特的形式和遺產。風箏,這個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就是在這種文化搖籃中產生和發展的。風箏就是依靠天然的風力、借自然空氣動力原理飛行的飛行器,是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現象的科學技術,應該說風箏是代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最典型的發明之一。 中國風箏最初的產生成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發現最早的利用空氣浮力的敘述,是《史記》記載的,“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焚廩。舜仍以兩笠自杆而下,去,得不死。”說的是舜的父親瞽叟讓舜上倉廩頂上塗泥,他卻在下面縱火焚廩,想燒死舜,舜早知道父親不懷好意,舜見火起,雙手各執一個斗笠,像鳥一樣展翅徐徐而下,躲過了殺身之禍。舜帝時代,是公元前約二十多世紀以前,然而在舜帝及舜以前的漫長曆史時期裡,“從歷史地理看,在遠古時期山東沿海一帶屬東夷領地。東夷文化的顯著特徵就是以鳥為圖騰。”“東夷少昊部落中鳥圖騰制度的情況:鳳鳥是部落的總圖騰,其五鳩中的爽鳩氏居白浪河西岸營丘,爽鳩氏的爽鳩——鷹為圖騰。”我門還可以從許多考古發掘中尋覓痕跡,“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中的陶器,玉器上有大量鳥的造型,並多飾以鳥的紋飾。”“濰坊姚官莊和魯家口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多件鷹嘴形陶簋和一些鳥頭形的陶器蓋紐。”從這些眾多的考古發現中,大量鳥的紋飾和器形,也都說明了山東沿海一帶的濰坊等地域,在鳥圖騰的信仰中。舜生於諸馮(今山東諸城),東夷之人也。後為東夷首領,他聰慧能幹,學過各種技能,他善於總結前人和周圍人的經驗,愛向別人學習,所以才合理的運用了自然界鳥類飛行時利用空氣浮力,像鳥一樣滑翔落地。這些諸多的崇拜和信仰,這些仿照鳥的飛行方法,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就發明和產生了風箏,是十分順理成章的。從以上也可以看到,風箏能最早在濰坊發明產生,是合乎於文化產生的規律的:一定的地理環境和一定人文因素產生一種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