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亭殿閣
張昭,字子布,少時好博覽群書,長而有謀略,才冠絕世,一生為孫吳鞠躬盡瘁,輔佐孫家兩兄弟開創和穩固東吳政權,張昭於東吳,等同於諸葛亮於蜀漢,可諸葛亮在蜀漢位高權重,官至丞相,而眾所周知三國時期丞相有時候比主公還牛,而張昭呢?卻屢屢與丞相職位失之交臂,不是不得人心,而是孫權不點頭,那麼,這一點又是為何呢?
前面說過張昭輔佐了孫家兩兄弟,即孫策和孫權,而這兩任主公對張昭的態度截然不同的。孫策對張昭十分禮遇,《三國志》上就記載,孫策在世時,“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這還不算什麼,他還把張昭比成管仲,甚至在孫策臨終之前把孫權託付給了張昭。而孫權呢?他對張昭似乎是不太領情的,為何?且往下讀。
首先,孫策去世後,孫吳最得人心的人是誰呢?不是下一任孫權,而是張昭,只說兩點,第一點“ 昭率群僚立而輔之” ,一個率字暗示張昭才是群臣領袖;東吳計程車人入宮拜孫權,出宮則拜張昭,而且不僅在內部集團張昭影響力巨大,就連在外人眼裡,張昭都遠遠比孫權出名,想當年曹操南征,點名要把張昭縛交許都。這樣一個張昭,孫權能不心裡膈應嗎?張昭的德行威望落在他眼裡,是一種威脅。
第二,張昭在赤壁之戰的主降讓孫權對他徹底失去了好感,當時孫權想投降嗎?他不想。而張昭呢?他和孫權意見不一致,不僅不一致,還和當時的主戰派爭執不下,這場爭執最後以孫權是拔刀砍桌結束。結果赤壁之戰,東吳大敗曹操,張昭被打臉,而且孫權因此責怪他“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這句的確是說重了,可是卻從側面展現了一個問題——孫權對張昭積怨已久。對於張昭這次失誤,孫權不僅僅口頭批評了,還一直記在心裡了,成見累積到二十一年後,孫權登基為帝的第一天,就在群臣面前用此事譏諷時為綏遠將軍的張昭,“要是當初我聽了你張公的計謀,現在已經討飯了。”寥寥一句話,抹殺了他所有付出,殫精竭慮,讓當時七十多歲的張昭無地自容。這事,是孫權過火了。
當然,除了孫權的問題,張昭自己也難辭其咎,雖然說他為東吳付出了一生,但是或許是文人多有傲氣,又或許是每個人性格各有不同,平心而論,張昭有當丞相的能力,卻沒有當丞相的情商。張昭說話口無遮攔,上到孫權,下到群臣,過於心直口快,或許有人會說,所謂忠言逆耳,但是真正在政治上,能夠被主公和同僚聽進去的中肯建議才是忠言,忠言入耳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徒留一句忠言逆耳利於行,感動了自己和後人,卻對當下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當初甘寧建議孫權攻打黃祖,張昭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戰事不利於休養生息,甚至如果不順利還會引起內亂等等,雖然他分析的也不無道理,但是這一番痛斥下來,甘寧不舒服,孫權有意見,最重要的是最後一戰而平,你說張昭得不得罪人?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有最關鍵也是最致命的一點,張昭的確是倚老賣老了,常常不顧及孫權的面子,朝堂之上都能吵起來,鬧得最大的一次,孫權逼急了,都手按刀柄在,之後張昭生氣託病不出,最後孫權沒辦法迫於大眾和輿論,車子“載以還宮”,還深刻道歉,弄的自己像個孫子一樣向張昭低頭。
張昭是個人才,在三國群雄爭霸時期,他的智慧和優點令人心生敬佩,在這裡,非常有必要補充說明一下,其實如果今天不是討論孫權為什麼不讓張昭當丞相,其實赤壁之戰張昭主和一事,不應該對定義為他為了一己私利,事實上,他這麼做是心存大義的。曹操實力雄厚,赤壁之戰能不能打贏都是個未知數,如果投了曹操,三國分裂,兵亂四起就會結束,這對天下百姓而言何嘗不是件好事呢?只是孫權畢竟年輕氣盛,聽不進去,也不願聽進去罷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對於張昭而言,其實沒有當丞相,不過是他大半輩子政治不幸,和孫權貌合神離的君臣關係的縮影罷了,其實真的歸根究柢,張昭最大的不幸,還是孫策早逝,他永遠失去了一個懂他敬他的一個主公。那些政治糾紛,到最後不過一出原本想士為知己者死,最後卻是知己先逝,世間再無知音的悲劇罷了。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中原動亂,人民為了避免戰火,有一部分人逃亡了江南。這其中,就有之後在東吳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張昭。
張昭
張昭年少好學,曾被舉薦為孝廉,本人也好議論政治。來到東吳以後,孫策對其禮遇有加,還拜見了張昭的母親。當時江東重要的事物基本都由張昭經手,為孫策一統江東提供了基礎性的幫助,這實際上也奠定了張昭未來在江東的地位。
孫權影視劇形象
孫權上位以後,因為張昭是舊臣,所以依然令他坐長史的位置。在朝堂上,張昭從來都是直言不諱,尤其在指出孫權錯誤的地方。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戰即將爆發,劉備前來聯合,東吳上下都對是戰是和產生了巨大的爭論,其中張昭就是一個堅定的投降派。結果大家當然都知道啦,但是作為朝廷上一個堅定的投降派,在戰爭勝利以後,並沒有收到主上的懲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既是因為張昭的忠心為人熟知,也是其在江東地位的體現。
張昭遊戲形象
赤壁之戰以後,張昭剛烈的脾氣一點都沒有改變。孫權打獵、宴請群臣,行為稍有不適,都會引得張昭的勸諫。隨著年歲漸漸增長,張昭決定退休,退休的時候依然榮寵之極。被改拜為輔吳將軍,地位僅次於三公,改封婁侯,食邑萬戶。當然依著張昭的性子,即是工作上退休了,其他的方面也不會真正的遠離朝堂。232年的時候,遼東太守公孫淵想孫權投降,張昭說這一定是假的,但是皇帝不信。張昭氣的不再出門,皇帝估計也生氣了,用土封住了張昭的家門。張昭更氣了,用土把門內部也封住了,表示自己更不願意出去了。最後結果果然如張昭所料,孫權一看面子上不好過去,於是防火燒張昭的家,但是骨頭硬如張昭會屈服嗎?不會,放火也沒把張昭逼出來。最後,孫權無奈了,只好親自站在張昭家門口,張昭這才出來,二人和解。
四年以後,這位功勳滿身,性情剛烈的東吳重臣,終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36年,張昭去世,達到了八十一歲的高齡。死前特地叮囑喪事從簡,據說連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孫權穿著素服前往悼念這位相愛相殺了一輩子的老臣,東吳的一個時代,也漸漸畫上了句號。
【參考文獻】
《諡法考》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