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16219450500
-
2 # 快樂與我同行9
“見此不記人,恩情絕雲雨”出自李白的《代贈遠·妾本洛陽人》,這句詩的意思是你也許從此就把我忘記,我們的恩情恩愛也許就要斷絕。
擴充套件資料:《代贈遠·妾本洛陽人》作者為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妾本洛陽人,狂夫幽燕客。
渴飲易水波,由來多感激。
胡馬西北馳,香鬃搖綠絲。
鳴鞭從此去,逐虜蕩邊陲。
昔去有好言,不言久離別。
燕支多美女,走馬輕風雪。
見此不記人,恩情雲雨絕。
啼流玉箸盡,坐恨金閨切。
織錦作短書,腸隨迴文結。
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見察。
焚之揚其灰,手跡自此滅。
《代贈遠》是唐代詩人李白以他第二個妻子宗氏的口吻寫的一首詩,從詩中彷彿可見其多情、精明、刁蠻、任性的性格。
西漢宮妃班婕妤《怨歌行》(又名《團扇歌》)
意思
後四句為第二層意思: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
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裡,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
“秋節”隱含韶華已衰,“涼飆”,象徵另有新歡;“炎熱”,比愛戀熾熱;“篋笥”,喻冷宮幽閉,也都是語義雙關。封建帝王充陳後宮的佳麗常是成千上萬,皇帝對他們只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嬪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嬪妃制度又使後宮必然爭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斑婕妤不就為趙飛燕所讒而失寵了嗎?“常恐”,正說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嬪妃的普通心理狀態。此詩本是女詩人失寵後之作,而這裡說“常恐”、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後,方始恍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