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46204155869

    道歉應該有幾個成分,一個是口頭表達歉意,一個是行為上的彌補。一個人有道歉的態度,但不一定會轉化為道歉的行為。而接受道歉者,可能獲得道歉的態度就可以了,但也有很多人更在意行為的補償。“你還要我怎樣”,其實就是彌補的行為沒有跟上造成的尷尬局面。

    一般而言,當一個人道歉時,尤其是最初道歉時,他的心中是有內疚和悔意的。這時,被道歉的人,要麼選擇A.直接原諒;B.提出對方要在行為上做出彌補或者說補償,這樣的情況下才能接受道歉。但很多人卻無意中選擇了有點兩敗俱傷的 C.我不原諒你,就是沒法原諒你,怎麼著都原諒不了你,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滿的情緒“過去”,讓自己釋懷。

    其實很多時候,這個內心感到內疚的人,會在口頭上道歉,但行為上未必做出補償,而被道歉的人,也沒有給道歉者“指條明路”,例如說,“如果你請我吃頓大餐我就原諒你”,或者“如果你送我什麼什麼禮物我就原諒你”。

    因為道歉者既沒有覺悟或者悟性,在行為上做出彌補(也許是笨、情商低,也許是沒有適當的彌補方法,也許是這個道歉本就誠意不夠),而被道歉者只獲得了口頭道歉的態度,仍舊心存不滿,於是倆人的關係就卡在了這裡。一方覺得我已經道歉多次,並忍受了你曠日持久的“情緒暴力”,你也該見好就收了;另一方覺得,光嘴上說還是不對勁,怎麼著都不對勁,耿耿於懷。

    因此,當別人有道歉的意願時,請給對方指一條改過自新的“出路”,取悅了自己,消除了怒氣,然後將不滿“放下”。如果總糾纏於“你當時幹嘛要那樣做”,“我就不原諒你,就不原諒你”,只會把對方的耐心和誠意耗盡,最後來一句“我都道歉了,你還想我怎樣”,把你噎夠嗆。

    你想怎樣呢,想讓對方怎樣彌補,怎樣能讓自己好過一些,請及時的考慮下,並告訴對方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智慧會讓什麼職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