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惜珍惜惜君
-
2 # 彤彤的媽咪a科學育兒
西醫認為:
(1)環境不適應
小兒睡眠環境的改變,或嘈雜、或悶熱、衣被過多或過少。
(2)胃腸道的不適
小兒胃腸道嬌嫩,功能尚未完善,容易消化不良,腹瀉腹痛。
(3)疾病影響
感冒、中耳炎、咽喉炎、支氣管炎、腸胃炎、都可造成小兒睡眠不安穩,反覆啼哭。
(4)睡眠時間和習慣
小兒尚未形成良好的晝夜節律,白天睡太多,導致夜間覺醒,無人陪伴而哭鬧;睡前情緒過於興奮,或驚嚇,都可導致無法入睡。
中醫觀點:
(1)神不守舍
心為君主之官。屬火,主神明、血脈,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夜晚,“人臥,血歸於肝”,全身的血液都儲藏於肝臟。夜晚哭鬧,是氣血不歸肝,是“神不守舍而散落”的典型表現。
(2)陽不入陰
《黃帝內經》根據“陽主動,陰主靜”提出睡眠的原理是“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的理論。
臨床中夜晚哭鬧的孩子,如果是陽不入陰,多表現是陽氣盛,體壯實。
(3)孩子的本能
啼哭是小兒天性,是生理機能,是小兒發育的需要,也是和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啼哭時發聲,呼吸脈搏加快、面紅、汗出,腹壓增高,唾液增多,有利於排氣、排便。
國外研究,小兒每天需要1個小時的發聲。不哭的孩子長不大、不聰明、易自閉。
小兒陰陽節律未建立,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小兒又不懂事,他哪裡知道夜晚不能哭,白天總有人陪伴,沒有哭的機會。
(4)脾寒+積食
傳統中醫一直認為,夜哭多因脾寒。脾寒引起的腹痛才導致夜啼,準確的說是脘腹疼痛。
“胃不和則臥不安”。不和就是積食,吃的太多,胃處於擴張飽滿狀態,會不斷翻身或伏臥狀睡覺。
積食是睡得著,並不哭、翻身頻繁;夜啼是睡不著、哭鬧達旦。
治療:
啼哭應該平肝潛陽,寧心安神,使陽入於肝,神守於舍。應重視大腦的刺激,健腦益智,儘快幫助孩子建立晝夜的節律。
小兒推拿法:
頭面四大手法(調和陰陽,安神熄火)
雙點門,倒垂柳(刺激大腦,助節律形成)
清心肝,黃蜂入洞(寧心神,助睡眠)
掐揉五指節,掐精靈,威寧(壓驚止啼)
摩腹,捏脊(消食化積)
揉湧泉(引火歸元,使陽入於陰)
捏肚角(治腹痛)
拿肩井(治感冒)
推拿時,強度宜大些,刺激小兒,促哭醒神,白天興奮了,才有利於夜晚的安睡。
回覆列表
如果吃母乳或者奶粉,正常不會缺鈣。但是娃哭鬧肯定有原因,比如熱了冷了,肚子太飽,或者餓了。或者可能小孩身體不舒服,也可能家長陪伴過少所以沒有安全感。補鈣這個,不要盲目去補,去醫院檢查了再缺什麼補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