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王正屏老師,曾經叱吒京劇舞臺、名噪大江南北的“江南活李逵”、京劇名家、裘派傳人、有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京劇院的元老。

    他曾經常常回憶,自己這麼一個外行,居然愛好了京劇,王正屏5、6歲時,他的母親和他的父親,那個時候他父親正好在大世界工作,他是一個職員,由於在他父親薰陶之下,他覺得京劇是一個十分可愛的劇種,也是他很喜歡的一個劇種,在他入門時,就是當時的老“共舞臺”,老前輩趙如泉老先生,他們經常演的是《歐陽德》、《濟公活佛》,可是那裡頭儘管是連臺戲,由於老先生都有紮實的傳統技術,他們將傳統的技術融化在連臺本戲當中,演出相當精彩,可稱得上五花八門。在那個小時候,他就愛好了這個京劇,這個是七、八歲時,正在這個時候,上海戲劇學校開始招生,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正”字輩,他們當時叫“上海戲劇學校”,於是乎,那時他才十歲左右,他父親問他一句話,學戲可要吃苦,你受得了嗎?他說自己受得了。結果,只要一塊銀洋去報了名,他考了第九名,那時當時報紙上還登了,之後就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了。

    王正屏當時屬於“正”字輩,後來到北京拜裘盛戎為師,曾經與馬連良,張君秋,譚富英等名家同臺演出,回上海後又與周信芳長期合作,在多年的藝術實踐和學習中,他積累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經驗。他曾自言,在科班的生涯確實很苦,特別是最初的時候是不好受的,因為他們這些老師們基本上都是“富連成”的老師,於是呢他先翻跟頭、,他那時還能翻一、二個跟頭,這是必修課,那個時候反正老師們嚴格,他們不太用功,因此身上老有青一槓、紫一槓的藤杆子印,由於他父親在大世界工作,他就藉此機會在大世界的大京班借官臺演私戲,老先生有話,千練不如一演。

    1946年剛出科班不久,他被邀請到蚌埠,到蚌埠,居然有已經非常有名的楊派武生高盛麟,王正屏和他合作,他不記得自己那時是16歲還是17歲,當時同臺演出了《連環套》、《戰宛城》,王正屏演的曹操,然後回到上海之後,拜了裘盛戎先生,裘先生和裘世戎先生,同時他就跟師父上了北京,在北京學藝當中,還有一點,就是每天必須喊嗓子,到空曠的地方、荒郊野地。喊嗓子不是喊“呀",每天要念白,他先生有話,會念白你才能會唱,千斤話白四兩唱。當年王正屏以《黑旋風李逵》這齣戲而一炮走紅,而到場觀摩的除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之外,還有梅蘭芳、尚小云等名家,不久《黑旋風李逵》還被搬進了中南海懷仁堂,在1954年的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戲曲演出上,《黑旋風李逵》榮獲第一名,正值青年的王正屏也因出演該劇而榮獲了表演金獎。

    在這同時也解放了,可是上海來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夠來上海,有一個本戲要改,想找他唱,在當時不知道什麼戲,王正屏回上海,52年,大概52年的二月份,當時上海文化局編了一個劇本,叫《黑旋風李逵》,當時的配角可能大家也瞭解,老生紀玉良、青衣花旦王熙春,一個是拍電影的,都有名度,武生李仲林等等,包括麒派老生李桐森。

    這一幫老大姐、老大哥,在領導的號召之下,二話不說全體演這齣戲的配角,的確,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都捏把汗,剛剛24歲的人,能否擔當在人民大舞臺演這出《黑旋風李逵》,而且這些個所謂的配演,都是早就成名的,看他頂得住頂不住,他心裡更沒譜。1952年的5月1號勞動節正式公演,這一公演,連演78場,居然每天滿堂,他曾言一個演員不怕那麼些觀眾,就怕一、兩個內行,當時被他們稱為“祖師爺”的侯喜瑞侯先生、郝壽臣郝先生也都來了,人家是這個演李逵的鼻祖,因而他這場戲他是累,可是真正累的和著急的是他的老師,他在臺底下看戲,汗衫全溼掉了,當時大冷天。就忙前忙後,第二天,正式演出,進入懷仁堂,總理前後臺跑,很關心,因為建國後第一齣我們國家新搞的戲,新編的梁山戲《黑旋風李逵》。

    後來王正屏擔任上海京劇院藝術顧問,重點負責青年演員的培養。因為他執著的態度以及嚴於律己,寬厚待人的生活作風,讓他在戲劇界有口皆碑,有人言他是一個為了工作、事業連命都敢舍的人,還有人說他是個藝德雙馨的老藝術家,王正屏的他把一生都無私奉獻給了京劇事業。上海京劇院55年建立開始,他就在上海京劇院工作,所以說他是上海京劇院的元老。幾十年來,他在京劇舞臺上塑造了一大批讓人十分難忘的人物形象,包括他演的全部《姚期》、特別是《黑旋風李逵》,曾在全國的舞臺藝術上產生過廣泛深遠的影響,他對於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同時他在培養接班人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和其在京劇舞臺上直接塑造人物所作出的貢獻,是一樣大的,一樣突出的。

    王正屏先生的《黑旋風李逵》曾很是轟動,但80年代初因大病一場(50幾歲時,曾有過一次心肌梗死,在病危情況下挽救回的)死裡逃生後,在舞臺上演出就少了,但他離不開京劇,為了他所鍾愛的事業,他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進培養京劇新人的身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快速去除頭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