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上有長生果

    這才是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其不在於表面的宣傳孔子的文化代表,也在於孫子的文化代表。即實用主義和空想主義。空想,可以是空幻,理想,虛幻,虛無等等叫法不一樣而已。其重要區別就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即我想大家怎麼做才好和我怎麼辦大家才好。自我可以控制,而大家不以自我可以控制。吳起的代表就是如此,其行為帶動了大家的跟隨,且逐一實現。孔子的代表是語言和行為的分裂,大家看不到實際的利益和希望,故不能跟隨。

    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教人為聖和雷厲風行。歷代有成就的君王或者成大器者無不如此。看懂的人就成了看不懂的人眼中的偽君子。但他們又可以自我安慰說此是不拘小節。但相反的看法是書呆子。

    這種文化現象最明顯的代表詞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實在是可笑。兵就是實用主義,秀才就是理想主義。絕非一個文武力的對比就能顯示出來驕傲和清高的。體驗到現在的現象就是誰誰不讀書就能做老闆賺錢,而誰誰讀了一輩子書還是苦窮一世。所謂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千萬不要被此種無知論調所迷惑。認真思考和對比,他人的成功只是沒有寫到你讀的書裡而已,但真理從來以寫到書中即為落後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此理亙古不變!

  • 2 # 井夫子

    常言道話分兩頭走,這吳起顯貴孔子不得志,還真的兩拿著說,這事兒得看二人如何:

    一、吳起其人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論及春秋戰國時的兵家,通常將孫武、吳起並稱。

    那麼吳起其人到底何如?為何被視為“古來不義之人”的典型。

    我們可以看一下《史記》之中《孫子吳起列傳》的介紹:“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

    這說明什麼,按照現在的話說,吳起屬於富二代,這樣的人不管怎麼樣,這一輩子也可以說應該可以生活的順順當當,但是吳起卻不甘心於此,野心膨脹,一心想要出人頭地。甚至為了這事,散盡家產,連累一家,其自私之心,油然可見。

    “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雖然謗己者確實可惡,不過卻暴起殺人,實屬暴躁冷血。

    “其母死,起終不歸。”

    就在他殺人走後,就跑去魯國了,可是哪怕他母親臨死,也不曾回來。而後他便開始學習兵法,到了魯國國君想要任用他的時候,卻因為他的妻子是齊華人,所以不敢放心,這時候,吳起又幹了過分的事,就是:“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瞧,不光母親不管,更是殺了妻子只為了求將,所以他的種種作為,自然引人不齒,就算接下來帶領魯軍大獲全勝,也是遭人妒恨,引起魯君疑慮,辭退吳起。他又跑到了魏國,接連效力兩位君主,直到選相沒選中他,他又不高興了,最終又是朝堂不和,逃到了楚國,在楚國他為了名留青史開始變法

    “廢公族疏遠者”“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其中種種事蹟不一而足,最終吳起被當地貴族嫉恨而殺,還將他的屍首車裂,“肢解於楚”。

    所以縱觀吳起一生,其實一直顛沛流離,不光妻離子散,更是最終慘遭橫死,又怎麼說得上是得了顯貴?

    二、孔子其心

    孔子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的畢生追求就是在他的學術與思想上,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之下,這種學術與思想的本質其實就是為政治服務的。

    而孔子不光是出身不好,可以說其所講之學,在當時也是不被政治所承認的,所以導致他一生只能來回去奔波,最後在政治場上也沒有任何指的稱道的成就。

    但是,這就說明他能力不行了嗎?當然不是,如果說政治生涯的巔峰,對於孔子來說就是在魯國當執政官的時候,這期間魯國也達到了一個不錯的強勢期。

    所以說孔子不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但是他的心思並不在此,而是想要將自己的學術推廣出去,這才是他畢生所願。

    放眼如今,孔子之學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門大學問,不光流傳千年,更是流傳海外,若如此說其志已得,又何來不得志之說呢?

    所以不論是吳起或是孔子,如果以政治立場來說,確實是如題所述,但是若是以其本身追求來說,卻恰恰相反。

  • 3 # 逸林迎月

    吳起不尊三皇五帝周公,可是不見得就不清楚世俗的崩壞;孔子不是真將軍,可是不見的就不懂得國家衰弱的根源。

    吳起顯貴不過一時,孔子不得志並非終生。只是兩人的性情不同,追求不一樣,是以吳起的大起大落鋪襯的孔子有些不溫不火。

    吳起順應了當時社會急功近利的潮流,一門心思地只想出人頭地,當卿做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完全就是不擇手段。可以殘酷無情地掃除一切絆腳石,也可以母死不奔喪,殺恩妻以求名。

    這樣的人,到了戰場上,自然是如魚得水;再加上確實有作戰的天賦,數場戰役下來,名氣如日中天,人生從此開掛。

    孔子也未嘗不想成大事,而且年輕時在魯國從政也的確讓魯國一片祥和。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春秋亂世的大環境下,註定現世安穩不會長久;那套禮樂教化的思想,在以拳頭贏天下的年代,註定流於空談。

    吳起曾經大富大貴,最後卻不得善終;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死時三千弟子服喪三年,更有子貢六年守墓。

    所以“吳起真將軍明國衰之源,孔子尊三皇五帝三王周公明世俗崩壞。吳起顯貴而孔子不得志”要看從一時說還是從一世來講吧。

  • 4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吳起(?~前381)戰國軍事家。吳起學兵法,以事魯國君,魯公疑之為齊之女婿,吳起為了避疑殺妻以求將。後入魏,魏文侯即位(前424年)後,賞識吳起“善用兵,廉平,能得士心”(《史記·吳起列傳》),受到重用。在諸侯中,吳起與西門豹、李悝、樂羊一樣,最有聲望。因此,秦孝公變法之前,魏是一個最強的國家。魏武侯時因受排擠而入楚,得悼王信任,任令尹,主持變法,加強軍力,廢除貴族特權,使國力漸強。吳起這些主張和做法,適應了已形成封建制的戰國時代(前403~前221)兼併戰爭的需要,也適合了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制的領主爭奪政權的鬥爭的要求。所以吳起明國衰之源,能得到顯貴。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前722~前481)中的奴隸制開始崩潰,封建制尚在形成的過渡時期,社會上出現了過去所沒有的秩序“混亂”現象。孔子的許多主張屬於改良主義路線,既對統治者提出一些枝節的批評,也為了維護奴隸貴族的利益,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尊三皇五帝三王周公明世俗崩壞反而不得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記布蘭登-羅賓遜爆料魔術隊有意交易得到林書豪,林書豪適合魔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