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事件回顧
秦始皇在即將完成帝國的大一統的時候,決定修一條符合帝王氣息的路,而這條路就叫做秦直路。歷時2000年寸草不生,哪怕時至今日,依然為普通百姓提供了生活的便利。
沒錯,這就是事實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之後,為什麼執意要修這樣的一條路呢?或者說修這樣的一條路,它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條政策最開始是沒有問題的,可伴隨著秦始皇統治的秦帝國版圖越來越大,就面臨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就是部隊如果赴前線戰爭的話,那麼部隊的給養是一個很大的困難。
-
3 # 西堤君
秦始皇當年修的路2000年都不長草?這是個謊言!
所謂秦始皇當年修的路,有秦馳道和秦直道兩種,這兩種路都長草,不信請看證據。
上圖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秦直道,兩邊發白的是現代修的水泥路,當然不會長草。中間發紅的是當年的秦直道遺址,看看那青汪汪的一片,還有遠處一小片一小片的,那不是草是什麼啊。
秦直道全場七百多公里,隨著地形的變化,有寬有窄,一般寬的地方有二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五六米,請看上圖,不說這條路的兩邊已經被雜草佔領,看看遠處的路中間,那青汪汪的,不是雜草是什麼啊。
再看上圖,也是秦直道的遺址,路中間,到處一片片的發綠的東西,那不是雜草難道是山東大白菜嗎。
再看這條羊腸小道,伸展到遠處,兩邊被樹木和灌木雜草佔領,發白的不長草的也只有伸腳那麼點地方,你說秦直道不長草誰信啊。
再看上邊這個秦直道遺址,除了那塊碑是石頭砌成的沒長草,其他地方那不是草嗎。雖然是枯萎的草。
如果只上圖有人還不信,那我拿出一段著名史學家史念海先生實地考察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劉家店子至間水坡嶺,這段直線距離將及二百里的秦直道遺址的描述給大家看看:
而秦馳道是以秦朝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各個重要地區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原來六國的古都,這是為了打擊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復辟活動。所以秦馳道四通八達有很多條。
跟秦馳道不同的是,秦直道只有一條,原計劃修築一千八百里,但是未完成,據後來的史學家原地考察,現存的秦直道遺址全場七百多公里:
秦直道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北方邊疆遭到匈奴侵擾時,快速從國都咸陽派兵增援。
也許有人會問,那如果匈奴等遊牧民族從西邊來了怎麼辦?這時候秦馳道就派上用場了。請看下圖
西邊有一條叫西方道的馳道,也可以迅速增兵。秦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沒少跟西邊的遊牧民族打交道,不會不考慮怎麼防禦的。
-
4 # 焱袶
世人都以為世界上第一架高速公路是於1931年由德國建成,中國的高速公路似乎起步比較晚,但是如果真要嚴格來定義的話,中國早在秦朝時期就已經修建了一條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全長736公里,歷時兩年半才建成,秦直道曾經可以跑13輛馬車,絕對是貨真價實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中央政權,他對外抗擊匈奴,修建長城來抵禦外敵的入侵,向南又征伐百越,開始不斷地擴大領土。
秦始皇那時就認識到修路的重要性,開始修建從咸陽出發的各個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馳道和直道,馳道相當於現在的國道,而直道則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史記》裡,“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秦始皇命大將蒙恬負責這次的建路任務,蒙恬接受命令後,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集思廣議,一定要把這條道路打造的非常完美,實踐證明,蒙恬他做到了。
秦始皇建這條路不是為了旅遊所用,他是要抵禦北邊匈奴的南下劫掠,當時因為北方草原過於廣闊,秦國的兵將不善於運用騎兵,如果跑到匈奴的地界去攻打他們,只會讓自己陷於危險之中,所以只能不斷加強防禦。
這條秦直道並不是一馬平川的,他建在子午嶺的主脈上,沿途有很多險要的關隘,易守難攻, 即使後來秦國滅亡,秦直道對後來的朝代仍然發揮著作用。
秦直道除了軍事上的作用外,對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也很重要。秦漢時期曾經推行移民政策,他們就是通過馳道和直道把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種植方法帶到這個曾經荒蕪的地帶,所以說要想富先修路在哪個時代都是不變的真理。
自秦朝建成秦直道,這條路一直延用到明朝,直到清朝才被廢棄。
上世紀晚期,人們重新發現了秦直道,這條歷經2000多年的古道居然寸草不生,人們驚異於這個發現,開始去探索它。
秦直道所用的土都是熟土。
所謂熟土就是將建築用土全部炒熟或者碾碎用火燒焦,用這種土將整個路面夯實,就不會長雜草,這和北方的火炕有異曲同工之處。
北方人民原來冬天都要燒火炕來取暖,火炕對於原料的選擇並不挑剔,有的好的火炕可以燒一天暖三天,當然現在北方已經很少見到火炕了。
用這種方法做成的土無論是修路還是做火炕都不會長草,連蟲子都不生。
蒙恬當時修路的時侯,在品質上嚴格把關,再加上有皇長子扶蘇的監理,這條路自建成後,被使用了千百年依然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
秦直道的土壤中加入了鹽鹼成份。
我們都知道鹽鹼地是很難生長植物的,蒙恬和當時修路的工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修路的材料中加入了鹽鹼成份,使得秦直道歷經那麼多年仍然能夠儲存完好。
我們現代人不應該躺在古人的功勞薄上,應該再接再勵,青出於蘭而勝蘭。看到這樣的偉大工程,再看看我們有些用先代科技建造出來的豆腐渣工程,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他們沒有先進的技術,沒有高科技產品,但是他們卻有一絲不苟的精神,所以能夠創造出令世人驚歎的作品,這種精神應該被不斷傳承下去,我們後人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並將它發揚光大。(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
5 # 有書共讀
這條路被稱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全長736公里,起點在陝西的咸陽,終點在內蒙古的九原,途經陝西、甘肅和內蒙古三個省,窄的地方約有二十米,最寬的地方有六十多米。而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秦直道修建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在荒蕪之前卻不長草木呢?有書君就為大家解析一下吧。
一,炒制的熟土加上夯實的路面使得秦直道失去了草木生長的條件。
當時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都是炒制的“熟土”,而且是加了鹽的“熟土”,將建築用土全部燒製或反覆炒熟,土中的草籽因高溫而不能發芽了,和鹽鹼一起攪拌進去,再把它們層層夯實,讓泥土硬度更高,土壤中間沒有了縫隙,內裡也不會有氧氣。即使有外界的草種落入,也很難紮根生長。
二,嚴格的品質把控才是秦直道的品質保障。
秦朝實行嚴刑峻法,秦直道由秦始皇最得力的大將蒙恬主持修建,由皇長子扶蘇監工。各路能工巧匠集思廣益,三十萬秦軍將士和民夫參與了施工。工程監督十分嚴格,任何人都不敢偷工減料,更不敢偷懶減少工序,嚴格的品質監督使得秦直道成為一個高品質、高標準的道路工程。
三,秦直道兩千年以來一直積極發揮著主幹道的作用。
秦直道自建成以後一直被後世王朝作為主幹道所使用,直至清朝才逐漸荒廢。尤其在西漢不僅是重要的行軍道路,也是貿易要道,走在這條路上的車馬和行人不計其數。長期的使用和維護,也防止了秦直道路面形成新土層,任由野草肆意蔓延。
秦直道自建成以後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除了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更是作為北部的邊防基石所存在的。
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和艱苦的條件下,一切都要依靠人力,這是怎樣一個浩大的工程量啊?其難度可想而知,卻創造出了令世人驚歎的作品,這也是我們祖先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向他們致敬!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6 # 晚間十點
秦始皇對高速公路的修建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嚴格命令,不論用什麼方法都必須讓道路變得堅固平坦,而且寸草不生。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技術水平都達不到這個要求,畢竟沒有混凝土,只用普通的泥土去修建,如何才能經得住日晒雨淋又可以寸草不生呢?科技水平的限制,嚴峻的地形地勢特徵,還有朝廷嚴格命令的催趕。
真的讓那些工匠們急昏了頭,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泥土燒成熟土,炮製而成,這樣道路就會堅硬,又牢固,又可以經得住日晒雨淋。當然這種原始的方法非常需要人力和財力。
這種熟土夯制的路基工藝跟現代社會用熟石灰當路基的方法相似。就是生石灰加水消解得到,CaO+H2O=Ca(OH)2氫氧化鈣在又稱為消石灰,在道路建設領域有著重要的使用意義。當前道路路基的穩定是個重要問題,而使用消石灰的工藝是新型的一種路基穩定工藝。使用方式為,將消石灰粉摻入多種碎石粉塊和疏鬆的土,經過攪拌,壓實獲的新的路基混合料。
秦始皇為了修建公路,不惜動用大量的勞民苦力,財力方面,在消滅六國的時候就收颳了很多金銀財寶,所以秦始皇完全有這個實力把這種難度大,非常耗時耗力的高速公路建好,只是他自己沒能等到建好的那一天就死了。“秦直道”是從雲陽開始,修向通往九原郡的道路,全長1800裡。像一條蜿蜒的巨龍盤旋在山坡、平地和丘陵之間。
試想,兩千年前沒有大型的工程器械,也沒有現代的人力條件,要想要完成這樣一個偉大且巨集偉的工程,難度可想而知,其工程品質和速度也成為了現代的一個奇蹟。
茫茫兩千年,這一條秦朝高速路,見證著中國的興衰榮辱,其工藝難度和修築技術,也展現了古人的勤勞和智慧,令人感慨!
-
7 # 小小嬴政
秦始皇是極具前瞻性的帝皇,他當年修了一條名為秦直道的“高速公路”都成了歷史遺蹟。
長城的命運共同體長城自古就被歌頌,是中國標誌性的古建築。而自秦起,由秦始皇主導修建的萬里長城綿延萬里,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
當初被批判是勞民傷財的萬里長城,在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初衷是為了抵禦北方的以匈奴為首的少數民族,作為中原的保護線,在軍事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也因此一直被歷代沿用。
秦始皇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從來走在別人的前面的,有了一條長城作為穩固軍事要塞還是遠遠不夠。兵貴神速,為了讓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當戰事來臨時士兵能最快地馳援長城,秦始皇便決定在原有的長城的基礎上再修建一條特別的軍事通道——“秦直道”應運而生。
對古代落後的工具和生產力來說,修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秦直道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量。成本不小,但收穫也是成正比的,秦直道的修建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秦直道的巨大效益1、軍事效益:民諺有言“想富先修路”,軍事上也是這個道理,誰能夠快速的募集各地士兵,便佔據了先機。而秦直道的作用也正是在此,輸送秦國各地駐軍、糧草等,完成快速的軍事輸出,直達長城。
2、政治效益:這條道路還兼有維護中央集權的政治作用,秦直道貫穿秦國腹地,有了這樣一條道路,中央和地方緊密相連。而這條路也如長城一般被歷代所沿用,現今留存完好,而最為奇特的是,這條歷經千年的道路還不會長草。
但事實卻不似民間說法所說,秦直道不長草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雖然沒有機器和現代的材料,可古代人民的智慧從來都不容小覷,黃土路段所使用的土全都是燒熟過的,而土中還加入了含有鹽鹼成分的物質,而鹽鹼地中又如何長草?
-
8 # 歷史總探長
2000年不長草?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略微感到驚訝,秦始皇所修建的秦直道當真有這麼麼牛?
而秦始皇所修築的道路,往往被歸類為兩種:
服務於征討六國國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秦馳道,這些交通網路系統主要是用於防禦救六國貴族反抗而專門鋪設的)
服務於征討匈奴的行軍之路(這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秦直道)
其實秦直道我們可以理解為橫向貫通的一條高速公路。
秦直道西起雲陽,東至九原。它極為重要的作用便是扼制匈奴勢力在秦王朝的統治區域內有所發展。秦直道的修建難度其實要遠遠的超出人們的想象的,因為在這條東西貫通的直道上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或渡河、或跨山,工程難度其實我們也大抵可以想象的出來。
秦始皇的想象力和強制性的執行力在中國曆代王朝中的帝王中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這兩張照片均為現在秦直道上所拍,而第一張秦直道明顯沒有雜草叢生的現象,可是第二張就不同了密密麻麻的長滿了全部的雜草。
直道之所以不長草和當初修建直道時所只要的石灰、土料有一定的關係,而且如果秦直道一直被沿用的話,長時間行人、車輛進行踩踏,不長草是很正常的原因。
可是秦直道如果被荒棄的話,時間一長一定會變得雜草叢生的。
所以,題目中所說的2000多年不會長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覆列表
由於統一天下後出現了邊遠地區管理困難的問題,特別是北方匈奴、胡人經常南下滋擾,在歷朝歷代都是頭痛的問題,秦始皇就決定修一條由咸陽經甘肅到達內蒙古九原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這條路是由蒙恬於公元前212年負責修建的,但是什麼時候修完的就沒有歷史記載,秦始皇對這條路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平坦,還要求下雨天不能軟,永遠不能長草。
但是這對那時候的工匠是很大的挑戰,在剛開始的時候,工匠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找出了解決的方法,就是將土都反覆的燒炒,使之成為沒有養分的“熟土”,再與鹽鹼或生石灰混合,層層鋪設,層層夯實,這就保證了道路的堅固嚴密性,這就像我們現在在路基上鋪混泥土和瀝青,就算有了草種落下,也無法生根發芽。再加上秦直道的工程品質被把握得相當嚴格,絕無偷工減料的情況,這也就杜絕了路面上長野草的可能。
不得不說,古代的技術條件比不上現代,但古人的智慧的無窮的。
秦直道是秦始皇留給後世的一件大工程,它是北方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方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紐帶,雖然在當時是勞民傷財的工程,是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但是就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知道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正是因為他們的勞動付出,才有了影響後世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