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吧,徐悲鴻先生想告訴我們的大概是,不能因為技巧的提高而不假思索地程式化工作,這樣就失去了創作本身的意義,不能因為畫技好而不假思索的畫,自我抄襲永遠是創作的最大敵人
藝術上的美與醜與其中所包含的內在的東西,並不容易被輕易地定義。然而藝術上的表達手段可以有許多,有人以高妙的技法來表現,有人則用看似簡單,實則極難的手段來做作品,這就我看來還是得取決於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總而言之,藝術這玩意,需要表達的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極其的複雜又豐富的,許多的時候笑容並不一定代表著快樂的事情,而難過悲傷這種情緒也不一定要用陰暗來表現,藝術家也未必用美來表達美,正是藝術的這種含蓄與其內涵,才使人感動。
這三句話讓我想起趙無極先生8幾年回浙江美院時做的講座
以下就搬了幾段過來
“畫畫要經濟,也就是說要能從簡單裡看到豐富,從少裡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換句話說,就是簡單裡要有東西看。
有的人功夫很好,可他畫的畫讓人看了累得不得了。他畫得累,看的人更累。
好的畫,就算他自己畫得累,可別人卻看不出他累。就像林布蘭的畫,畫時並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得不累,是精彩的好畫。
中國古代的好畫也是這樣,比如范寬(北宋,990~1020),他功夫很好,但你覺得鬆得很,看得很舒服;倪雲林(倪攢,元末,1301~1374)也是,淡淡幾筆,卻表現了很多東西。
怎樣既畫得簡單,又包含很多東西呢?
就是要中肯。如果中肯,力量就大,不中肯,擺了很多東西也沒用。
你們畫畫總是注意小的東西,囉裡囉嗦,我總是要求你們單純、再單純、簡單、再簡單。
繪畫不僅是畫的問題,重要的是觀察方法的轉變,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要用別人的眼睛去看,也不要用自己以前的眼睛去看。
要知道,你們並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觀察出了問題。
怎麼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東西在手上表現出來,這點最重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觀察方法,每個人的風格就不一樣。假如每個人的觀察都是清一色的,畫出來就都是一個樣,像是從一個模子出來的。
一個媽媽生八個孩子,八個孩子脾氣都不一樣,為什麼你們畫畫卻都是一樣的?
你們的技巧和功夫都很好,問題是觀念沒開啟,並沒有真正地用你們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並沒有把你們每個人的本性都發揮出來。
我希望你們越畫越不一樣,一個人創出一種作風來。這並不在於你怎樣畫,而是在於你的觀點,假如你看不見,當然你就畫不進去。
這地方好,那地方壞,這地方應該多一點,那地方應該少一點,每一筆都自問是不是對的。能做到自檢,就能經常發現自己的問題。你們若想要進步,就應該不停地給自己提出問題,每個人總有不完善的地方,問題是你看得清楚還是看不清楚。
我畫畫完以後,總要在家裡放兩個月,覺得靠得住再拿出去。靠不住,我就不簽名,不出去。畫出去了,收都收不回來。你若已經有點名氣,那問題就更多。我每次展覽都是提心吊膽的,每件作品都是經過反覆推敲才拿出去展的。
我不是個聰明人,除了畫畫,我什麼事都不會幹。做一個藝術家別把自己估計得太高,總是估計低一點好。因為這工作是一輩子的事,做到40歲時有40歲的問題,做到50歲時有50歲的問題。你畫得多了後,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這時更要不停地自己討論自己,自己批評自己。
幹藝術家最辛苦,總是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對自己有疑問。你一旦放棄對自己的批判,你就無法進步。
如果你們畫畫老圈套老伎倆太多,畫每張畫都先有個成見,那畫出來的畫一定和你以前的沒兩樣。畫小稿是沒什麼用處的,好像後面是在放大抄寫小稿,會失去畫面的偶然效果,畫畫如果沒有意外,那就沒有意思了。
在我看來,從16世紀起中國畫就失去了創造力,畫家只會抄襲漢代和宋代所創立的偉大傳統。中國藝術變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為一談,章法用筆都有模式,再也沒有想像和意外發明的餘地。
中國的教育建立在記憶之上,學習寫字和書法必須經過長期的重複動作,而所有的學院主義都來自重複。繪畫正是要避免這個陷阱。要是在1935年,杭州美專的老師就教我這些,我該節省下多少領悟這些道理所費的時間啊!
馬蒂斯教別人時總是說:新呀,新呀,要新!什麼是新?不是那種表面效果的新,而是透過深刻觀察思考之後,才把你引到一條新的道路上去。
油畫的問題是要畫得自由,但難的是如何理解和表現自由。老實講,我從1935年開始畫油畫,一直到1964年用了30年的時間才真正懂得油畫自由表現的方法,因為油畫有各方面的技巧,要適合你自己的需要,你的繪畫技巧是為了幫助你自己達到表現的意願。總之,技巧是第二位的問題,每當你有了新的繪畫觀點,你的技巧也就會跟著你的觀點去變化。”
我覺得吧,徐悲鴻先生想告訴我們的大概是,不能因為技巧的提高而不假思索地程式化工作,這樣就失去了創作本身的意義,不能因為畫技好而不假思索的畫,自我抄襲永遠是創作的最大敵人
藝術上的美與醜與其中所包含的內在的東西,並不容易被輕易地定義。然而藝術上的表達手段可以有許多,有人以高妙的技法來表現,有人則用看似簡單,實則極難的手段來做作品,這就我看來還是得取決於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總而言之,藝術這玩意,需要表達的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極其的複雜又豐富的,許多的時候笑容並不一定代表著快樂的事情,而難過悲傷這種情緒也不一定要用陰暗來表現,藝術家也未必用美來表達美,正是藝術的這種含蓄與其內涵,才使人感動。
這三句話讓我想起趙無極先生8幾年回浙江美院時做的講座
以下就搬了幾段過來
“畫畫要經濟,也就是說要能從簡單裡看到豐富,從少裡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換句話說,就是簡單裡要有東西看。
有的人功夫很好,可他畫的畫讓人看了累得不得了。他畫得累,看的人更累。
好的畫,就算他自己畫得累,可別人卻看不出他累。就像林布蘭的畫,畫時並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得不累,是精彩的好畫。
中國古代的好畫也是這樣,比如范寬(北宋,990~1020),他功夫很好,但你覺得鬆得很,看得很舒服;倪雲林(倪攢,元末,1301~1374)也是,淡淡幾筆,卻表現了很多東西。
怎樣既畫得簡單,又包含很多東西呢?
就是要中肯。如果中肯,力量就大,不中肯,擺了很多東西也沒用。
你們畫畫總是注意小的東西,囉裡囉嗦,我總是要求你們單純、再單純、簡單、再簡單。
繪畫不僅是畫的問題,重要的是觀察方法的轉變,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要用別人的眼睛去看,也不要用自己以前的眼睛去看。
要知道,你們並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觀察出了問題。
怎麼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東西在手上表現出來,這點最重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觀察方法,每個人的風格就不一樣。假如每個人的觀察都是清一色的,畫出來就都是一個樣,像是從一個模子出來的。
一個媽媽生八個孩子,八個孩子脾氣都不一樣,為什麼你們畫畫卻都是一樣的?
你們的技巧和功夫都很好,問題是觀念沒開啟,並沒有真正地用你們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並沒有把你們每個人的本性都發揮出來。
我希望你們越畫越不一樣,一個人創出一種作風來。這並不在於你怎樣畫,而是在於你的觀點,假如你看不見,當然你就畫不進去。
這地方好,那地方壞,這地方應該多一點,那地方應該少一點,每一筆都自問是不是對的。能做到自檢,就能經常發現自己的問題。你們若想要進步,就應該不停地給自己提出問題,每個人總有不完善的地方,問題是你看得清楚還是看不清楚。
我畫畫完以後,總要在家裡放兩個月,覺得靠得住再拿出去。靠不住,我就不簽名,不出去。畫出去了,收都收不回來。你若已經有點名氣,那問題就更多。我每次展覽都是提心吊膽的,每件作品都是經過反覆推敲才拿出去展的。
我不是個聰明人,除了畫畫,我什麼事都不會幹。做一個藝術家別把自己估計得太高,總是估計低一點好。因為這工作是一輩子的事,做到40歲時有40歲的問題,做到50歲時有50歲的問題。你畫得多了後,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這時更要不停地自己討論自己,自己批評自己。
幹藝術家最辛苦,總是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對自己有疑問。你一旦放棄對自己的批判,你就無法進步。
如果你們畫畫老圈套老伎倆太多,畫每張畫都先有個成見,那畫出來的畫一定和你以前的沒兩樣。畫小稿是沒什麼用處的,好像後面是在放大抄寫小稿,會失去畫面的偶然效果,畫畫如果沒有意外,那就沒有意思了。
在我看來,從16世紀起中國畫就失去了創造力,畫家只會抄襲漢代和宋代所創立的偉大傳統。中國藝術變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為一談,章法用筆都有模式,再也沒有想像和意外發明的餘地。
中國的教育建立在記憶之上,學習寫字和書法必須經過長期的重複動作,而所有的學院主義都來自重複。繪畫正是要避免這個陷阱。要是在1935年,杭州美專的老師就教我這些,我該節省下多少領悟這些道理所費的時間啊!
馬蒂斯教別人時總是說:新呀,新呀,要新!什麼是新?不是那種表面效果的新,而是透過深刻觀察思考之後,才把你引到一條新的道路上去。
油畫的問題是要畫得自由,但難的是如何理解和表現自由。老實講,我從1935年開始畫油畫,一直到1964年用了30年的時間才真正懂得油畫自由表現的方法,因為油畫有各方面的技巧,要適合你自己的需要,你的繪畫技巧是為了幫助你自己達到表現的意願。總之,技巧是第二位的問題,每當你有了新的繪畫觀點,你的技巧也就會跟著你的觀點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