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出自郁達夫的 <釣臺題壁>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泰。
不看作者我或許不相信,近代文人中,能寫出這樣絕妙的古體詩的人,為數不多。從這兩句裡,體現了郁達夫自由的靈魂與風流不羈的性情,也可以看到張狂背後的悲痛與文人式的擔憂,“鬱王之戀”最後是悲劇收場,像郁達夫這樣的性情中人,愛情對他來說,本身就是種枷鎖,中國文人,有時候很無奈,出世又入世,歸隱之心是文人的一個夢想,但隱士情節,也反映了某種妥協與理想主義,可以稱之為獨善其身的獨身主義者。
如果“曾因酒醉鞭名馬”是說有著騎士精神的李敖,“生怕情多累美人”則是形容風流倜儻的拜倫,同是性情中人,他們若是相遇,不知是否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如同彗星撞地球。這首詩透露出一種人生態度---揮灑真性情。
在生活中你常常會受到別人這樣的讚揚:“兄弟,你可真的是性情中人!”假如是這樣,這四個字的定義也太氾濫了,太廉價了吧,每個人都可以算是性情中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若對方是個很一般的人,受到“性情中人”的頭銜的饋贈是這四個字的墮落,這裡明褒暗貶,在功利性很強的社會環境,如果你真,你就要碰壁,到城市裡走了一圈,我驚恐的發現了各種各樣的面具,這些面具幾乎很快就要和血肉長到一起,永遠脫不下來一樣。不同的職業,一樣要換不同的面具,而不戴面具的人,則很難溶入進去,我發現了好多不戴面具的人,最後成為了作家或者詩人,成為了大學裡面的教授。我看見了海子與顧城的逝去,我為他們的真和敏感而莫名哀傷,那時星空變的黯淡無光。真正“性情中人”的名頭可不是隨便亂加的,這四個字的密度極其之大,以我愚見,“性情中人”就像“相對論”一樣,可以分為廣義上和狹義上的。廣義上的“性情中人”,他們比一般人更具有:率真,感性,真誠,敏感,正直無畏,愛憎分明這樣的品質,他們比一般人更人性化一點,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怒哀樂均形與色,赤裸裸的呈現在你眼前,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虛假和城府。狹義上來講,真正的性情中人要求極高的,他們天真的像個孩子,同時又淵博的像個老人。他們除了本身具有以上的那些品質外,靈魂已經完全自由了,本身是個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者的信徒,相信個體的力量,影響力是無限的,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他們骨子裡隨心所欲,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真的性情中人,如同王爾德,博爾赫斯在提到王爾德時說道:“千年文學產生了遠比王爾德複雜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有魅力。無論是隨意交談還是和朋友相處,無論是在幸福的年月還是身處逆境,王爾德同樣富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王爾德從小就是個唯美的人,他的小夥伴喜歡玩具,小刀,他卻忠愛於鮮花和自然。他服飾品味不凡,求學期間常身穿奇裝異服-----燕尾服,渾身清香,上衣兜裡插一朵玫瑰,在當時保守的校風裡面是個極品的另類。因為他覺得天然的顏色過於刺目。另外他文武雙全,文上他自詡為“美學教授”,武上,曾有一幫醉鬼看他不順眼,登門來挑戰,他踢翻一個,打趴下一個,隨手扔走一個,把第四個拽到房子裡,壓在沙發下面,然後哈哈大笑的叫外面看熱鬧的人進來,在一起喝酒。這裡可以看出,西方文人和東方文人的差異,中國文人裡面,除了李白,善武的並不多,多的都是些文弱書生,被關入獄的蘇東坡如同掉如湖裡哲學家----不知所措,再多的才學也救不了他。王爾德曾出訪美國,當海關人員問他有什麼需要申報時,他說:“除了天才,什麼都沒有。”然而,性情中人的結局都是可悲的,就是這麼一個童話家,一個美學大師,一個同性戀者,最後竟病逝旅店,我發現,王爾德與張國榮有著很大的相似,均才華橫溢,均為性情中人,又均為同性戀者,張國榮為什麼要縱身一跳?眾說紛繁,我想有很重要的一點:曲高和寡。才華對這個社會或許是有益的,而對自身,卻是有害的。入獄時,王爾德曾寫道:“我渴望接近樸素的、原始的環境,渴望接近大海,在我的心目中,大海和大地一樣,也是母親。”多麼像中國的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王爾德是一顆千年一現的流星,一閃而過,卻給世間留下了無數的感嘆號!
真的性情中人,如同“竹林七賢 ”-----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出生的時代,我第一選擇就是魏晉,能有幸和這七賢在一起“對酒當歌”,“煮酒論英雄”,此生足矣。隱逸是對當權者統治下的體制最大的藐視,也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正確的審視與尊重,特別是在魏晉這樣的亂世,知識分子無法獲得重用,竹林七賢出於對流俗醜惡的極端憎惡,對自身人格的守望,對理想的執著,當自身的人生宗旨和追求與其發生矛盾時,他們絕不妥協,在動盪變換的社會里,他們是才華橫溢的智者,清高,孤傲但又想大有作為,振興朝綱,昌盛國家,但又不向社會妥協,於是他們則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做了隱士。這七賢性格豪放不羈,常於竹林下相聚,清風明月,一壺酒,他們讓中國五千年來所有恨知音難覓的文人嫉妒,上帝是不是吃錯藥了?給了他們這麼好的緣。這七閒完全不拘於任何條條框框之束,學問上,他們淵博的像老人,行為上,他們則天真的像孩子,如阮咸,阮咸他不隨便交朋友,只和親友知交絃歌酣飲。有一次,他的親友在一起喝酒,他也來參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和醉醺醺的。當時有一大群豬走來飲酒,阮咸就和豬一起喝酒。他一面喝,一面鼓琴,真是不亦樂乎。於是有“與豕同飲”就傳為笑話。 又如阮籍,阮籍嗜酒成性,性格放殫,蔑視禮法。有一年其母新喪,他照常與晉文王吃肉喝酒,旁邊在座的司隸何曾,實在看不過去,就說:大王是以孝治天下,而阮籍重孝在身,還與大王吃肉喝酒,這是有傷教化的。阮聽了,只顧自己吃喝,神色自若。這樣的人生態度當今社會可能是不存在了,卻引起很多性情中人的嚮往與共鳴!
當今社會缺乏兩種人,一種是見義勇為的英雄,一種是性情中人,能成為真正的性情中人一直是我的奢望。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此詩出自郁達夫的 <釣臺題壁>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泰。
不看作者我或許不相信,近代文人中,能寫出這樣絕妙的古體詩的人,為數不多。從這兩句裡,體現了郁達夫自由的靈魂與風流不羈的性情,也可以看到張狂背後的悲痛與文人式的擔憂,“鬱王之戀”最後是悲劇收場,像郁達夫這樣的性情中人,愛情對他來說,本身就是種枷鎖,中國文人,有時候很無奈,出世又入世,歸隱之心是文人的一個夢想,但隱士情節,也反映了某種妥協與理想主義,可以稱之為獨善其身的獨身主義者。
如果“曾因酒醉鞭名馬”是說有著騎士精神的李敖,“生怕情多累美人”則是形容風流倜儻的拜倫,同是性情中人,他們若是相遇,不知是否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如同彗星撞地球。這首詩透露出一種人生態度---揮灑真性情。
在生活中你常常會受到別人這樣的讚揚:“兄弟,你可真的是性情中人!”假如是這樣,這四個字的定義也太氾濫了,太廉價了吧,每個人都可以算是性情中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若對方是個很一般的人,受到“性情中人”的頭銜的饋贈是這四個字的墮落,這裡明褒暗貶,在功利性很強的社會環境,如果你真,你就要碰壁,到城市裡走了一圈,我驚恐的發現了各種各樣的面具,這些面具幾乎很快就要和血肉長到一起,永遠脫不下來一樣。不同的職業,一樣要換不同的面具,而不戴面具的人,則很難溶入進去,我發現了好多不戴面具的人,最後成為了作家或者詩人,成為了大學裡面的教授。我看見了海子與顧城的逝去,我為他們的真和敏感而莫名哀傷,那時星空變的黯淡無光。真正“性情中人”的名頭可不是隨便亂加的,這四個字的密度極其之大,以我愚見,“性情中人”就像“相對論”一樣,可以分為廣義上和狹義上的。廣義上的“性情中人”,他們比一般人更具有:率真,感性,真誠,敏感,正直無畏,愛憎分明這樣的品質,他們比一般人更人性化一點,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怒哀樂均形與色,赤裸裸的呈現在你眼前,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虛假和城府。狹義上來講,真正的性情中人要求極高的,他們天真的像個孩子,同時又淵博的像個老人。他們除了本身具有以上的那些品質外,靈魂已經完全自由了,本身是個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者的信徒,相信個體的力量,影響力是無限的,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他們骨子裡隨心所欲,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真的性情中人,如同王爾德,博爾赫斯在提到王爾德時說道:“千年文學產生了遠比王爾德複雜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有魅力。無論是隨意交談還是和朋友相處,無論是在幸福的年月還是身處逆境,王爾德同樣富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王爾德從小就是個唯美的人,他的小夥伴喜歡玩具,小刀,他卻忠愛於鮮花和自然。他服飾品味不凡,求學期間常身穿奇裝異服-----燕尾服,渾身清香,上衣兜裡插一朵玫瑰,在當時保守的校風裡面是個極品的另類。因為他覺得天然的顏色過於刺目。另外他文武雙全,文上他自詡為“美學教授”,武上,曾有一幫醉鬼看他不順眼,登門來挑戰,他踢翻一個,打趴下一個,隨手扔走一個,把第四個拽到房子裡,壓在沙發下面,然後哈哈大笑的叫外面看熱鬧的人進來,在一起喝酒。這裡可以看出,西方文人和東方文人的差異,中國文人裡面,除了李白,善武的並不多,多的都是些文弱書生,被關入獄的蘇東坡如同掉如湖裡哲學家----不知所措,再多的才學也救不了他。王爾德曾出訪美國,當海關人員問他有什麼需要申報時,他說:“除了天才,什麼都沒有。”然而,性情中人的結局都是可悲的,就是這麼一個童話家,一個美學大師,一個同性戀者,最後竟病逝旅店,我發現,王爾德與張國榮有著很大的相似,均才華橫溢,均為性情中人,又均為同性戀者,張國榮為什麼要縱身一跳?眾說紛繁,我想有很重要的一點:曲高和寡。才華對這個社會或許是有益的,而對自身,卻是有害的。入獄時,王爾德曾寫道:“我渴望接近樸素的、原始的環境,渴望接近大海,在我的心目中,大海和大地一樣,也是母親。”多麼像中國的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王爾德是一顆千年一現的流星,一閃而過,卻給世間留下了無數的感嘆號!
真的性情中人,如同“竹林七賢 ”-----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出生的時代,我第一選擇就是魏晉,能有幸和這七賢在一起“對酒當歌”,“煮酒論英雄”,此生足矣。隱逸是對當權者統治下的體制最大的藐視,也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正確的審視與尊重,特別是在魏晉這樣的亂世,知識分子無法獲得重用,竹林七賢出於對流俗醜惡的極端憎惡,對自身人格的守望,對理想的執著,當自身的人生宗旨和追求與其發生矛盾時,他們絕不妥協,在動盪變換的社會里,他們是才華橫溢的智者,清高,孤傲但又想大有作為,振興朝綱,昌盛國家,但又不向社會妥協,於是他們則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做了隱士。這七賢性格豪放不羈,常於竹林下相聚,清風明月,一壺酒,他們讓中國五千年來所有恨知音難覓的文人嫉妒,上帝是不是吃錯藥了?給了他們這麼好的緣。這七閒完全不拘於任何條條框框之束,學問上,他們淵博的像老人,行為上,他們則天真的像孩子,如阮咸,阮咸他不隨便交朋友,只和親友知交絃歌酣飲。有一次,他的親友在一起喝酒,他也來參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和醉醺醺的。當時有一大群豬走來飲酒,阮咸就和豬一起喝酒。他一面喝,一面鼓琴,真是不亦樂乎。於是有“與豕同飲”就傳為笑話。 又如阮籍,阮籍嗜酒成性,性格放殫,蔑視禮法。有一年其母新喪,他照常與晉文王吃肉喝酒,旁邊在座的司隸何曾,實在看不過去,就說:大王是以孝治天下,而阮籍重孝在身,還與大王吃肉喝酒,這是有傷教化的。阮聽了,只顧自己吃喝,神色自若。這樣的人生態度當今社會可能是不存在了,卻引起很多性情中人的嚮往與共鳴!
當今社會缺乏兩種人,一種是見義勇為的英雄,一種是性情中人,能成為真正的性情中人一直是我的奢望。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