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糰的調製 (1) 韌性麵糰的調製:韌性麵糰俗稱熱粉。其麵糰的調製是生產中的關鍵工序。麵糰調製的適當與否,不僅關係到機械的正常運轉,而且又是區別韌性餅乾與酥性餅乾質量的關鍵。加工韌性餅乾使用溼麵筋含量在36%以下的麵粉為宜。如超過40%,可摻入為麵粉量5~10%的澱粉。其投料順序是先將麵粉、水、糖等原輔料先投入和麵機中混合,到一定時候再投入油脂進行攪拌。此時麵糰溫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一般控制在38~40℃。適當的麵糰溫度可加速麵筋的形成,縮短麵糰的調製時間。同時還要掌握麵糰的軟硬度。韌性麵糰通常要求麵糰比較柔軟,含水量一般保持在18~21%。軟粉可縮短麵糰調粉時間,增大延伸性,減低彈性,提高製品疏鬆度,面片壓延時不易斷裂,光潔度高,對操作和製品質量都有利。為了得到理想的韌性麵糰,往往在調粉完畢後還須靜置一段時間。因為麵糰在長時間的調製過程中,受到和麵機漿葉的拉伸和撕裂,麵筋常會產生一定的張力,使麵糰彈性不能較快地降下來。如能靜置片刻(一般為10~20分鐘),便可達到消除張國,降低彈性的目的。 在調製韌性餅乾麵糰的過程中,一般都使用麵糰改良劑,如亞硫酸氫鈉、焦亞硫酸鈉等,這樣可調節麵糰中麵筋的脹潤度,控制麵筋的彈性強度和縮短調粉時間。但用量一定要嚴格控制在允許範圍內,過多會使二氧化硫殘留在餅乾中,影響餅乾口味。按國家規定,亞硫酸氫鈉每公斤不得超過0.3克(以二氧化硫計算)。 另外,對糖、油脂配比較高的麵糰,調製時間要適當延長;反之,則調製時間可相應縮短。這些多憑操作者的手感和經驗來判斷,很難作出硬性規定。一般是調粉到一定程度,操作者取出一小塊麵糰搓捏成條後,手感柔軟適中,表面光滑,有一定的可塑性,不粘手,拉斷面團時有較強的處伸力,並有適度縮短的彈性,則可認為麵糰已達最佳狀態而進入下道工序。 (2)酥性麵糰的調製:酥性麵糰俗稱冷粉,要求有較大程度的可塑性和有限的粘彈性,使面片有結合力,不粘輥筒和模型,烘烤後有一定的脹發率。為此,最主要的是在麵糰調製過程中,控制麵筋的吸水率,達到我們所需要的形成有限的脹潤度,以保證質量和生產的順利進行。酥性麵糰的投料順序是先將糖、油、水等輔料充分混合攪拌均勻,然後投入麵粉、澱粉等原料製成麵糰。酥性麵糰的配料中,糖和油脂的配比較高。糧和油都是控制麵筋潤度的生要原料。如糖的用量少,則麵糰筋力大,可塑性差,面坯易變形。如糖的配比過大,則麵糰粘性大,成形操作困難。油脂也是一樣,用量不足,則製品不疏鬆,麵糰可塑性差;反之,則使麵糰過軟,結合力差,易碎斷等問題。同時加水量的多少也與麵糰的軟硬度和麵筋的形成量有關。在生產實踐中,較軟的麵糰易於起筋,調粉時間宜短;反之則調粉的時間適當增加。一般油、糖較少的麵糰偏硬,即用控制水量來限制麵筋的脹潤度,防止彈性增大而變形。 調製麵糰時的水溫決定著麵糰的溫度。一般酥性麵糰的溫度應控制在26~30℃為宜。麵糰的最佳水分含量為16~18%。溫度過高或過低對操作和製品質量都不利。在實際生產中,夏季可摻用冰水以調節麵糰溫度,冬天則可用溫熱的糖水調製麵糰,以適當提高麵糰的溫度。總之,這些都有賴於操作者的技術和經驗,在調製麵糰的過程中,要不斷用感官來觀察麵糰的成熟度。即取出一小塊麵糰,用手搓捏時不粘手,軟硬適度,麵糰上的手紋痕跡清楚,用手拉斷面團時無縮短的彈性的現象。此時即為麵糰的調製已達最佳狀態。 麵糰的輥軋與成型 麵糰調製完畢後的成型前必須經過輥軋。其目的有三: (1) 使麵糰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和一定厚度的面片,在運轉中不會斷裂,可提高製品的表面光潔度。 (2) 輥軋可排除麵糰中部分氣泡,防止在烘烤後製品有大的孔洞。 (3) 韌性餅乾經多次輥軋,可使製品橫截面有均勻的層次結構。 一般粘結力差的麵糰輥軋次數多,粘結力好的次數可以減少。但韌性麵糰與酥性麵糰對輥軋的要求不一樣。酥性麵糰由於糖和油脂的配比較高,質軟易斷,不象韌性麵糰要經多次反覆輥軋,也可以直接透過成型機的2對或3對輥筒壓制成面片。酥性麵糰軋成的面片韌性麵糰厚(約2釐米)。同時酥性麵糰在輥軋前不象韌性麵糰要經長時間的靜置,麵糰調好後即可直接成型。 目前已定型生產的輥軋機有B.P.560 型和P.610型兩種型號,可參閱產品說明書,在市面選購。 經輥軋工序軋成的面片,可經各種型號的成型機制成各種形狀的餅乾坯。成型機按配方和品種的不同,可分為擺動式沖印成型機、輥印機、擠條成型機、鋼絲切割機、擠漿成型機、仿花成型機等多種形式。目前中國使用的大多的沖印式成型機。如上海食品機械廠生的的B1-610、BI-560和BⅡ-620。 餅坯的烘烤、冷卻、包裝和貯藏 成型後的餅壞移入烤爐進行烘烤,餅壞經高溫短時間加熱後,使餅乾變為金黃悅目,疏鬆可口,並有令人愉快的香味。餅乾在烘烤中的水分變化可分為三個過程,即進爐開始階段的少量蒸發過程,中間階段的快速脫水過程,後階段的恆速蒸發過程。 第一階段從入爐開始,時間約1.5分鐘,表層溫度可達120℃,水分蒸發多在表層進行,主要為遊離水。 第二階段的表層溫度約120℃,中心溫度迅速上升到100℃以上,時間約2分鐘。排除的水分除遊離水外,尚有部分結合水。 第三階段的脫水速度減慢,排除的水分以結合水為主,因此烘烤時間要長些,一般約2~3分鐘。 烘烤爐的溫度隨餅乾品種與塊形大小的不同而異。一般餅乾的烘烤爐溫保持在230~270℃左右。如爐溫過高,則餅壞入爐後,水分急劇蒸發,表面形成硬殼,嚴重地阻礙了內層水分的擴散與蒸發,形成餅乾外層焦枯內層不熟的現象。 烘烤完的餅乾,剛出爐的表面溫度約180℃。中心溫度約110℃,餅乾呈柔軟狀態,必須進行冷卻。在冷卻過程中,水分不斷蒸發,餅乾亦由軟變硬而定型。冷卻後的餅乾溫度約為30~40℃。冷卻時間約5~7分鐘,即可進行包裝。餅乾如果不經冷卻而包裝,則餅乾熱量不易失散,產生潮氣,口感不鬆脆,餅乾內的油脂也易氧化哈敗,甚至發生黴變而不能食用。 餅乾的包裝材料有白鐵皮、複合薄膜、聚乙烯塑膠袋、紙板和蠟紙等。為了考慮包裝材料的經濟合理,一般多使用聚乙烯塑膠袋及紙箱,紙箱外面用繩帶紮緊。 餅乾的貯藏一定要考慮有較好的貯藏條件,餅乾適家於乾燥、空氣流通、低溫和無日照的場所。貯藏室溫度最好在20℃左右,相對溼度不超過70~75%。
麵糰的調製 (1) 韌性麵糰的調製:韌性麵糰俗稱熱粉。其麵糰的調製是生產中的關鍵工序。麵糰調製的適當與否,不僅關係到機械的正常運轉,而且又是區別韌性餅乾與酥性餅乾質量的關鍵。加工韌性餅乾使用溼麵筋含量在36%以下的麵粉為宜。如超過40%,可摻入為麵粉量5~10%的澱粉。其投料順序是先將麵粉、水、糖等原輔料先投入和麵機中混合,到一定時候再投入油脂進行攪拌。此時麵糰溫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一般控制在38~40℃。適當的麵糰溫度可加速麵筋的形成,縮短麵糰的調製時間。同時還要掌握麵糰的軟硬度。韌性麵糰通常要求麵糰比較柔軟,含水量一般保持在18~21%。軟粉可縮短麵糰調粉時間,增大延伸性,減低彈性,提高製品疏鬆度,面片壓延時不易斷裂,光潔度高,對操作和製品質量都有利。為了得到理想的韌性麵糰,往往在調粉完畢後還須靜置一段時間。因為麵糰在長時間的調製過程中,受到和麵機漿葉的拉伸和撕裂,麵筋常會產生一定的張力,使麵糰彈性不能較快地降下來。如能靜置片刻(一般為10~20分鐘),便可達到消除張國,降低彈性的目的。 在調製韌性餅乾麵糰的過程中,一般都使用麵糰改良劑,如亞硫酸氫鈉、焦亞硫酸鈉等,這樣可調節麵糰中麵筋的脹潤度,控制麵筋的彈性強度和縮短調粉時間。但用量一定要嚴格控制在允許範圍內,過多會使二氧化硫殘留在餅乾中,影響餅乾口味。按國家規定,亞硫酸氫鈉每公斤不得超過0.3克(以二氧化硫計算)。 另外,對糖、油脂配比較高的麵糰,調製時間要適當延長;反之,則調製時間可相應縮短。這些多憑操作者的手感和經驗來判斷,很難作出硬性規定。一般是調粉到一定程度,操作者取出一小塊麵糰搓捏成條後,手感柔軟適中,表面光滑,有一定的可塑性,不粘手,拉斷面團時有較強的處伸力,並有適度縮短的彈性,則可認為麵糰已達最佳狀態而進入下道工序。 (2)酥性麵糰的調製:酥性麵糰俗稱冷粉,要求有較大程度的可塑性和有限的粘彈性,使面片有結合力,不粘輥筒和模型,烘烤後有一定的脹發率。為此,最主要的是在麵糰調製過程中,控制麵筋的吸水率,達到我們所需要的形成有限的脹潤度,以保證質量和生產的順利進行。酥性麵糰的投料順序是先將糖、油、水等輔料充分混合攪拌均勻,然後投入麵粉、澱粉等原料製成麵糰。酥性麵糰的配料中,糖和油脂的配比較高。糧和油都是控制麵筋潤度的生要原料。如糖的用量少,則麵糰筋力大,可塑性差,面坯易變形。如糖的配比過大,則麵糰粘性大,成形操作困難。油脂也是一樣,用量不足,則製品不疏鬆,麵糰可塑性差;反之,則使麵糰過軟,結合力差,易碎斷等問題。同時加水量的多少也與麵糰的軟硬度和麵筋的形成量有關。在生產實踐中,較軟的麵糰易於起筋,調粉時間宜短;反之則調粉的時間適當增加。一般油、糖較少的麵糰偏硬,即用控制水量來限制麵筋的脹潤度,防止彈性增大而變形。 調製麵糰時的水溫決定著麵糰的溫度。一般酥性麵糰的溫度應控制在26~30℃為宜。麵糰的最佳水分含量為16~18%。溫度過高或過低對操作和製品質量都不利。在實際生產中,夏季可摻用冰水以調節麵糰溫度,冬天則可用溫熱的糖水調製麵糰,以適當提高麵糰的溫度。總之,這些都有賴於操作者的技術和經驗,在調製麵糰的過程中,要不斷用感官來觀察麵糰的成熟度。即取出一小塊麵糰,用手搓捏時不粘手,軟硬適度,麵糰上的手紋痕跡清楚,用手拉斷面團時無縮短的彈性的現象。此時即為麵糰的調製已達最佳狀態。 麵糰的輥軋與成型 麵糰調製完畢後的成型前必須經過輥軋。其目的有三: (1) 使麵糰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和一定厚度的面片,在運轉中不會斷裂,可提高製品的表面光潔度。 (2) 輥軋可排除麵糰中部分氣泡,防止在烘烤後製品有大的孔洞。 (3) 韌性餅乾經多次輥軋,可使製品橫截面有均勻的層次結構。 一般粘結力差的麵糰輥軋次數多,粘結力好的次數可以減少。但韌性麵糰與酥性麵糰對輥軋的要求不一樣。酥性麵糰由於糖和油脂的配比較高,質軟易斷,不象韌性麵糰要經多次反覆輥軋,也可以直接透過成型機的2對或3對輥筒壓制成面片。酥性麵糰軋成的面片韌性麵糰厚(約2釐米)。同時酥性麵糰在輥軋前不象韌性麵糰要經長時間的靜置,麵糰調好後即可直接成型。 目前已定型生產的輥軋機有B.P.560 型和P.610型兩種型號,可參閱產品說明書,在市面選購。 經輥軋工序軋成的面片,可經各種型號的成型機制成各種形狀的餅乾坯。成型機按配方和品種的不同,可分為擺動式沖印成型機、輥印機、擠條成型機、鋼絲切割機、擠漿成型機、仿花成型機等多種形式。目前中國使用的大多的沖印式成型機。如上海食品機械廠生的的B1-610、BI-560和BⅡ-620。 餅坯的烘烤、冷卻、包裝和貯藏 成型後的餅壞移入烤爐進行烘烤,餅壞經高溫短時間加熱後,使餅乾變為金黃悅目,疏鬆可口,並有令人愉快的香味。餅乾在烘烤中的水分變化可分為三個過程,即進爐開始階段的少量蒸發過程,中間階段的快速脫水過程,後階段的恆速蒸發過程。 第一階段從入爐開始,時間約1.5分鐘,表層溫度可達120℃,水分蒸發多在表層進行,主要為遊離水。 第二階段的表層溫度約120℃,中心溫度迅速上升到100℃以上,時間約2分鐘。排除的水分除遊離水外,尚有部分結合水。 第三階段的脫水速度減慢,排除的水分以結合水為主,因此烘烤時間要長些,一般約2~3分鐘。 烘烤爐的溫度隨餅乾品種與塊形大小的不同而異。一般餅乾的烘烤爐溫保持在230~270℃左右。如爐溫過高,則餅壞入爐後,水分急劇蒸發,表面形成硬殼,嚴重地阻礙了內層水分的擴散與蒸發,形成餅乾外層焦枯內層不熟的現象。 烘烤完的餅乾,剛出爐的表面溫度約180℃。中心溫度約110℃,餅乾呈柔軟狀態,必須進行冷卻。在冷卻過程中,水分不斷蒸發,餅乾亦由軟變硬而定型。冷卻後的餅乾溫度約為30~40℃。冷卻時間約5~7分鐘,即可進行包裝。餅乾如果不經冷卻而包裝,則餅乾熱量不易失散,產生潮氣,口感不鬆脆,餅乾內的油脂也易氧化哈敗,甚至發生黴變而不能食用。 餅乾的包裝材料有白鐵皮、複合薄膜、聚乙烯塑膠袋、紙板和蠟紙等。為了考慮包裝材料的經濟合理,一般多使用聚乙烯塑膠袋及紙箱,紙箱外面用繩帶紮緊。 餅乾的貯藏一定要考慮有較好的貯藏條件,餅乾適家於乾燥、空氣流通、低溫和無日照的場所。貯藏室溫度最好在20℃左右,相對溼度不超過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