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998327514981
-
2 # 易到就是
大概是在魯迅先生十三四歲的時候,他們家發生了鉅變。先是他的祖父因科場舞弊案入獄,後來他的父親病重乃至去世,接連遭受打擊,很多祖產和傢俱被變賣,自此家道中落。魯迅先生那時候還年幼,雖是長子,但也無力迴天。我還記得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年幼時,經常奔走在藥店和當鋪之間。這種家境的變化也深為影響了先生的創作。
-
3 # 李神樹
展開全部
魯迅的幼時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1881年九月二十五日(農曆八月初三)
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縣知事,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0一1896),秀才,閒居在家。
母親魯瑞(1857一1943)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共近郊安橋頭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quot;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率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 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率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一?quot;祖 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 有兩隻大書箱,從《十三經注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 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於裡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 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麼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蒙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 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薰陶,有傅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多那種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裡,倘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 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 天去唸"學而時習之",他會多麼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鑑 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讀李自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 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 為這是屬於閒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閒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於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 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華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 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
回覆列表
魯迅的家族是浙江紹興會稽縣的一個周氏大家族,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員,周家在周福清時代很好,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兒子,讀書至秀才,但考試總是不中。當時清朝的官場作弊成風,周福清疏通官場,讓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發,周伯宜在考場被拘留。其時周福清在上海,聽說兒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紹興,主動向回稽縣衙自首。為了疏通關節,魯迅的母親變賣資產,向官府層層送禮,幾經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變為“監候斬”,也就是說,周福清的命可以暫時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時候他仍有被處嶄的危險。於是家裡人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錢財去送禮,去賄賂官員。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轉入了困頓。就在周家元氣大傷之際,魯迅的父親又臥病不起。這個時候,魯迅只有十三四歲,他每天都要奔走於藥鋪與當鋪之間。花了無數的錢,父親的病仍未醫好,周伯宜於一八九六年十月離開了人世。家道的衰敗使魯迅認識到了世態炎涼,他決定“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的母親魯瑞看到魯迅去意已決,就為兒子籌集了八元川資,送魯迅進了江南水師學堂,其時魯迅剛好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