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離別傷感的詩有以下 高適《別董大二首》,李益《寫情》,孟郊《古離別》,李白《謝公亭》,王昌齡《送魏二》 1、高適《別董大二首》 這首詩的原文為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首詩的譯文為黃昏的落日使千里浮雲變得暗黃;北風勁吹,大雪紛紛,雁兒南飛。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別董大二首》寫出了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以氣質自高”,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2、李益《寫情》 這首詩的原文為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詩的譯文為躺在精美的竹蓆上,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期待已久的一次與戀人的約會,在這個晚上告吹了。從今以後再也無心欣賞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樓。 《寫情》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3、孟郊《古離別》 這首詩的原文為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這首詩的譯文為臨近分別的時候牽著止夫的衣服問道:這次你到哪兒去?我不會責怪你回來遲了,你千萬不要到臨邛那裡去。 《古離別》一詩中詩人用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剋制的品格。全詩言簡意豐,雋永深厚,耐人尋味。 孟郊(751年—815年),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3] 。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4、李白《謝公亭》 這首詩的原文為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 這首詩的譯文為謝亭曾是謝朓與範雲離別之處,我每當看到這裡的風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別,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見碧水清流。池畔的雜花,映著春天的朝陽;窗外的竹林,夜裡像在秋風中鳴個不休。我與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紀念謝公與範雲的此地舊遊。 《謝公亭》信筆寫去而不著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渾括地寫出了謝公死後亭邊的景象,並沒有細緻的描繪,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構成的開闊而又帶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卻顯得高遠。這是一首緬懷謝朓的詩,但其中卻表現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懷念,表現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懷。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5、王昌齡《送魏二》 這首詩的原文為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這首詩的譯文為江樓上醉飲話別橘柚正飄香,江風吹灑細雨帶給小船淒涼。想象你獨自遠在瀟湘明月下,滿懷愁緒夢裡靜聽猿啼悠長。 《送魏二》一詩前兩句寫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後兩句想象魏二夢裡聽見猿啼,難以入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後愁緒滿懷,實際上是寫作者送別魏二時感嘆唏噓的情感。全詩虛實結合,藉助想像,拓展了表現空間,擴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題,有朦朧之美,在藝術構思上頗具特色。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關於離別傷感的詩有以下 高適《別董大二首》,李益《寫情》,孟郊《古離別》,李白《謝公亭》,王昌齡《送魏二》 1、高適《別董大二首》 這首詩的原文為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首詩的譯文為黃昏的落日使千里浮雲變得暗黃;北風勁吹,大雪紛紛,雁兒南飛。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別董大二首》寫出了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以氣質自高”,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2、李益《寫情》 這首詩的原文為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詩的譯文為躺在精美的竹蓆上,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期待已久的一次與戀人的約會,在這個晚上告吹了。從今以後再也無心欣賞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樓。 《寫情》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3、孟郊《古離別》 這首詩的原文為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這首詩的譯文為臨近分別的時候牽著止夫的衣服問道:這次你到哪兒去?我不會責怪你回來遲了,你千萬不要到臨邛那裡去。 《古離別》一詩中詩人用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剋制的品格。全詩言簡意豐,雋永深厚,耐人尋味。 孟郊(751年—815年),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3] 。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4、李白《謝公亭》 這首詩的原文為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 這首詩的譯文為謝亭曾是謝朓與範雲離別之處,我每當看到這裡的風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別,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見碧水清流。池畔的雜花,映著春天的朝陽;窗外的竹林,夜裡像在秋風中鳴個不休。我與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紀念謝公與範雲的此地舊遊。 《謝公亭》信筆寫去而不著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渾括地寫出了謝公死後亭邊的景象,並沒有細緻的描繪,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構成的開闊而又帶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卻顯得高遠。這是一首緬懷謝朓的詩,但其中卻表現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懷念,表現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懷。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5、王昌齡《送魏二》 這首詩的原文為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這首詩的譯文為江樓上醉飲話別橘柚正飄香,江風吹灑細雨帶給小船淒涼。想象你獨自遠在瀟湘明月下,滿懷愁緒夢裡靜聽猿啼悠長。 《送魏二》一詩前兩句寫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後兩句想象魏二夢裡聽見猿啼,難以入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後愁緒滿懷,實際上是寫作者送別魏二時感嘆唏噓的情感。全詩虛實結合,藉助想像,拓展了表現空間,擴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題,有朦朧之美,在藝術構思上頗具特色。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