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中的名詞比較多,以下有一些關於教育心理學的名詞解釋:心理發展1.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乳兒期(0—1),嬰兒期(1—3),幼兒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後)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1)連續性和階段性(2)定向性和順序性(3)不平衡性:勞倫茲指出“關鍵期”指個體發展中環境影響起最大作用的時期。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4)差異性童年期(小學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經驗向理論轉化)個體成長的兩個高峰期:幼兒期和少年期2.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感知運動階段(1—2):客體永久性前運算階段(2—7):自我中心性,思維片面性具體運算階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維可逆轉,守恆形式運算階段(11—成人):命題運算,思維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可逆與補償教學啟示:(1)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內容和方法(2)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3.蘇聯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兩種水平(1)兒童現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的兒童心理金額給的發展水平。(2)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啟示: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還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走到新的水平。支架式教學:即在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給與支援和知道,幫助其順利透過最近發展區,使之完成最終任務。4.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其他的性有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嬰兒期)(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兒童早期)(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學前期)(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學齡期)(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青年期)(初中生髮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親密感對孤獨感(18—30歲)(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30—60歲)(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60歲以後)(成年晚期)學習理論1.學習定義: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於練習和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學習分類:(1)按學習主體分:動物學習、人類學習、機器學習(2)學習結果加涅分:言語資訊、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動作技能(3)學習意識阿瑟雷伯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4)奧蘇貝爾:接受學習和發展學習,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5)中國學習分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三類。2.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聯接派學習理論)(1)經典型條件作用(小狗):巴普諾夫和華生,透過條件作用建立刺激—反應(S—R),規律有習得、消退、泛化與分化(2)桑代克的聯結—試誤學習理論(教育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1.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2.學習的程序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3.學習的三原則: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迷箱):人和動物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有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和操作性行為(不與人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絡,是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性反應。正強化:透過呈現個體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負強化:透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懲罰:凡是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程式教學:小步子原則,自定步調原則,積極反應原則,及時反饋原則。教育啟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AL)提供理論支援。(4)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記憶)、復現(產生動作)和動機四個子過程。強化分1.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2.替代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3.自我強化:對自己表現出的符合或超出標準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3.認知派學習理論:(1)格式塔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科勒的黑猩猩實驗。第一,從學習的結果來看,學習並不是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了新的定性。第二,從學習的過程來看,學習是透過頓悟過程實現的。(2)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首先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學習的目的性是人類學習區別於動物學習的主要標誌。(期望是托爾曼的核心概念)(3)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教學觀:教學目的是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式原則、強化原則學習法:發現法(4)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與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是對立的):學習的分類:在學習方式上分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在內容上分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有意義學習:以符號為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的過程,是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過程。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客觀條件(有意義學習材料本身),主觀條件(學習者自身因素)先行組織者:奧蘇貝爾,即先於某個學習任務本身曾憲的引導性學習材料。(5)加涅的資訊加工學習理論:學習工程是個資訊加工過程,分為:動機、瞭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況、操作、反饋八個階段。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羅傑斯)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學生中心的教學觀:學生中心模式又稱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老師是“助產士”“催化劑”人本主義對新課改的啟示:羅傑斯主張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應培養“完整的人”。持有一種動態的評價。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核心:只是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建構起來知識觀: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學習觀: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的情境性。學生觀: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教育心理學中的名詞比較多,以下有一些關於教育心理學的名詞解釋:心理發展1.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乳兒期(0—1),嬰兒期(1—3),幼兒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後)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1)連續性和階段性(2)定向性和順序性(3)不平衡性:勞倫茲指出“關鍵期”指個體發展中環境影響起最大作用的時期。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4)差異性童年期(小學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經驗向理論轉化)個體成長的兩個高峰期:幼兒期和少年期2.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感知運動階段(1—2):客體永久性前運算階段(2—7):自我中心性,思維片面性具體運算階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維可逆轉,守恆形式運算階段(11—成人):命題運算,思維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可逆與補償教學啟示:(1)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內容和方法(2)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3.蘇聯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兩種水平(1)兒童現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的兒童心理金額給的發展水平。(2)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啟示: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還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走到新的水平。支架式教學:即在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給與支援和知道,幫助其順利透過最近發展區,使之完成最終任務。4.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其他的性有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嬰兒期)(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兒童早期)(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學前期)(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學齡期)(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青年期)(初中生髮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親密感對孤獨感(18—30歲)(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30—60歲)(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60歲以後)(成年晚期)學習理論1.學習定義: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於練習和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學習分類:(1)按學習主體分:動物學習、人類學習、機器學習(2)學習結果加涅分:言語資訊、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動作技能(3)學習意識阿瑟雷伯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4)奧蘇貝爾:接受學習和發展學習,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5)中國學習分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三類。2.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聯接派學習理論)(1)經典型條件作用(小狗):巴普諾夫和華生,透過條件作用建立刺激—反應(S—R),規律有習得、消退、泛化與分化(2)桑代克的聯結—試誤學習理論(教育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1.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2.學習的程序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3.學習的三原則: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迷箱):人和動物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有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和操作性行為(不與人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絡,是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性反應。正強化:透過呈現個體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負強化:透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懲罰:凡是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程式教學:小步子原則,自定步調原則,積極反應原則,及時反饋原則。教育啟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AL)提供理論支援。(4)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記憶)、復現(產生動作)和動機四個子過程。強化分1.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2.替代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3.自我強化:對自己表現出的符合或超出標準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3.認知派學習理論:(1)格式塔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科勒的黑猩猩實驗。第一,從學習的結果來看,學習並不是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了新的定性。第二,從學習的過程來看,學習是透過頓悟過程實現的。(2)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首先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學習的目的性是人類學習區別於動物學習的主要標誌。(期望是托爾曼的核心概念)(3)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教學觀:教學目的是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式原則、強化原則學習法:發現法(4)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與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是對立的):學習的分類:在學習方式上分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在內容上分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有意義學習:以符號為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的過程,是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過程。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客觀條件(有意義學習材料本身),主觀條件(學習者自身因素)先行組織者:奧蘇貝爾,即先於某個學習任務本身曾憲的引導性學習材料。(5)加涅的資訊加工學習理論:學習工程是個資訊加工過程,分為:動機、瞭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況、操作、反饋八個階段。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羅傑斯)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學生中心的教學觀:學生中心模式又稱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老師是“助產士”“催化劑”人本主義對新課改的啟示:羅傑斯主張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應培養“完整的人”。持有一種動態的評價。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核心:只是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建構起來知識觀: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學習觀: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的情境性。學生觀: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