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__嘻嘻50110886
游擊戰一般是擾亂敵軍後方,打亂敵方戰爭秩序,配合己方正面作戰的戰略形式,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是二戰中國戰場游擊戰的形態,平原游擊戰,山地戰,地雷戰地道戰許多經典戰例都是中國游擊戰的傑作
游擊戰一般是擾亂敵軍後方,打亂敵方戰爭秩序,配合己方正面作戰的戰略形式,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是二戰中國戰場游擊戰的形態,平原游擊戰,山地戰,地雷戰地道戰許多經典戰例都是中國游擊戰的傑作
上個世紀40年代,法西斯德國、義大利、日本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最黑暗的年代。在歐洲、亞洲、非洲他們的野心在不斷的膨脹,愛好和平的人們自覺的組織在一起,不斷地對法西斯統治進行不懈地抗爭。
尤其是在被佔領區,各式各樣的敵後游擊戰更是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相對於大場面的對陣廝殺,我更喜歡機動靈活的戰術。
一是它最能體現全民族的正義性。在抵禦外辱和拒敵於國門之外方面,它最能凝聚和集中體現一個民族的不屈不撓,無論是農民、手工業者、教師,還是老人、婦女、兒童,為了一個目標,達成最大的團結。
二是它最能體現民眾的最大智慧。在武器落後,甚至是手無寸鐵的情況下,民眾的聰明才智發揮出最大能量。他們搞情報、搞破壞、懲處漢奸等等,讓敵人不得安生,疲於應付。
更為重要的是,單從戰術角度,這是一場以弱擊強,以小博大的“智謀”較量。他們積小勝為大勝,設計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戰法,讓軍事迷們拍案叫絕,更讓敵人摸不清頭腦,處處捱打。
但是,東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特性不同,也就造成了游擊戰法上有許多本質上的區別。大家都知道的法國抵抗運動堅持了5年,雖然開展的轟轟烈烈,但是在組織領導、戰略戰術思想和鬥爭效果上與我們有著較大的區別。
首先,在組織領導方面的差異。
德國卷擊法國,政府投降,建立了維希政府。只有逃到英國的戴高樂將軍領導著國內的抵抗運動,開展對佔領軍的襲擾、破壞活動。然而,看似一支相當壯大的隊伍,從地區和政治上劃分,其組織複雜而不完整,其實就是一盤散沙。
導致其許可權往往不清楚,沒有明確的上下級,指揮混亂,各幹各的;部隊內部的交流很差,部隊之間的交流幾乎無從談起,更談不上相互配合作戰的問題。參加地下軍都是自願參加的愛國主義分子,並沒有系統的組織和發動民眾共同參與抵抗運動。
正是沒有一個統一領導和組織結構,使它的權威性和信任度得不到廣大民眾的認可和信任。再加上,他們經常“盲目”的行動,遭到報復和損失的往往又是廣大的平民大眾,致使在多數法華人眼中,這是一場游擊隊和德華人的鬥爭,他們只是一個旁觀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反觀東方戰場的敵後遊擊,在一個為勞苦大眾伸張正義的優秀政黨帶領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解放運動。在艱苦的敵後並不利於大兵團作戰,於是採取“化整為零”的組織形式。但不是散而不聚,一旦戰鬥需要,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聚集在一起,這歸功於這個政黨的嚴密組織性和下級的絕對服從。
著名的敵後“武工隊”就是這種組織形式的典型。就像熱播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孫紅雷扮演的楊立青在“無奈”當上了軍事教員後,帶著一幫學員到戰場上去實踐,要兵沒有,要地盤沒有地盤。怎麼辦?
他做了20幾個印章發給每個學員,自己去發展,這就是武工隊。既要指導民眾去堅持武裝鬥爭,更是抗戰宣傳隊,他們發動群眾的能力超級強。20個學員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拉出了近2000人的隊伍,要說組織能力,我們敢說第二,就沒有人敢說第一。
其次,戰略戰術思想有本質區別。
法國抵抗運動,由於沒有上下統一的組織機構,一直不成規模,經常性的被德軍突破。他們的戰術思想更多的是被動執行,按照盟軍的要求來開展工作,主要是提供最精確的情報;當然,他們在特工人員的指導下破壞鐵路幹線、橋樑等重要設施。以此牽制德軍部隊向戰場運動。
當然,他們形成不了戰鬥力根本原因是離不開城市。雖然他們也會城外或山區建立小型根據地,但大多數還是以襲擊城市中的目標為主。這就造成他們在戰鬥中迴旋餘地較少,導致經常敗多勝少,傷亡慘重。
也就是到了二戰後期,盟軍的指導和援助,才讓抵抗運動有些起色和規模。尤其是大軍壓境之下,德軍守將不願落下毀壞城市的罵名,繳械投降。否則,巴黎的抵抗運動是無法與德軍抗衡的。
而我軍有著多年的遊擊經驗,特別是“農村包圍城市”、《論持久戰》、“ 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等符合抗戰實際和行之有效的戰法,讓敵後建立起能長期堅守的根據地和同仇敵愾的全民抗戰。
最大限度的牽制了敵軍的有生力量,有效的支援了全國的抗戰。而且,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大規模的破襲戰、麻雀戰、地雷戰等等。這種主動出擊的遊擊作戰,將此戰術提高到一個新層次,昇華為至今仍被我軍堅持的積極防禦戰術。
當然,區別最大的還是實際效果。
由於前兩個方面的原因,法國地下軍除了傳遞情報,營救在法國上空被擊落的美國飛行員,破壞交通設施等小規模的戰鬥外,幾乎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鬥。當然,也正是有法國地下軍蒐集和傳遞的情報,盟軍所獲得的敵人部署和兵力的情報,無疑比歷史上任何進攻部隊所掌握的都更為詳盡。
況且,在西方人的思維中,如果實力不如人,就會放棄面對面的硬拼。也就是戰爭後期舉行的全國規模的總罷工或反抗,作為對霸王行動的戰略性貢獻。很少有主動出擊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和震懾傀儡政府。
而我軍自開展敵後抗日戰爭以來,堅持“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作戰十六字訣。在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相差甚遠的情況下,依然主動出擊,作戰12.5萬多次,消滅日軍達52.7萬餘人。
也就是說,日本陸軍兵力的60%以上被牽制在中國,相當於其南進兵力的三倍,使得日本近百萬關東軍、六七十萬派遣軍被牢牢地鉗制在中國。這樣的戰果,有力的支援全國的抗戰外,更是對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支援。
同樣,也獲得全世界對我軍敵後游擊戰的認可和佩服。如: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威爾納就曾讚揚:“二戰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游擊戰能夠像中國那樣,將其上升為一個戰略高度並很好的承擔了這個戰略任務”;美軍駐延安觀察組也曾指出“游擊戰的活力和力量的根本成因其實很簡單,這就是群眾的支援和群眾的參加。”
這樣的比較,可能因敵佔區的形勢和遊擊經驗的多少,讓此文顯得沒有多少說服力。但最能說明問題的和能夠體現這篇短文有些參考價值的,就是我軍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思想至今是我軍的法寶,是讓敵對勢力不容小噓的根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