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湯胡辣湯

    症狀: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穗。起初穗粒表面產生針頭大小、褐色圓形小斑點,後來逐漸擴大,稍凹陷,表面長出呈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這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天氣潮溼時,孢子盤上湧出紅色的孢子團,這是識別此病的明顯特徵。病害嚴重時,病斑可擴及半個果面,但更為常見的是穗粒佈滿褐色病斑,整個穗粒萎縮乾枯,喪失經濟價值。有些葡萄品種染病時,穗粒上出現網狀褐色不規則病斑,無明顯周緣。

    葉脈葉柄染病,呈現約1釐米的長橢圓形病斑,深褐色,葉面隱約可見紅色分生孢子團,但不如穗粒上的明顯,葉上病斑數量不多一般不致引起落葉。

    穗軸上產生1釐米~2釐米的長橢圓形病斑,深褐色,葡萄接近成熟時,有的穗軸染病,使整穗果粒幹縮。

    卷鬚染病後,常枯死,表面長出紅色病原物。

    傳播和發病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在枝蔓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侵染果穗。1年生新梢全帶菌,但第2年樹皮脫落後即不帶菌,老蔓也不帶菌。葡萄炭疽病越冬量很大,環境條件合適時病害就大肆流行,造成嚴重損失。

    越冬後病菌開始產生分生孢子的時期,也就是開始侵染的時期,依天氣情況而定,在鄭州從5月~6月開始,在這期間每遇一場雨,即產生1批分生孢子,傳播侵染。葡萄炭疽病的浸染存在潛伏侵染現象,發病多從6月中下旬開始,以後逐漸增多。7月~8月為入侵盛期,達發病高峰。有些晚熟紅色品種如玫瑰香等,至果實著色或近成熟時才發病。

    在枝條上越冬的病菌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才形成分生孢子,15℃開始形成,20℃~32℃形成比較多,溫度升高到36℃~40℃則不形成孢子。

    越冬病菌產生分生孢子要求一定的溼度條件,當枝蔓在水分溼潤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否則就不會形成孢子,在自然情況下,降水、降露、降霧均有利於孢子形成。

    分生孢子在9℃以下的低溫和45℃的高溫均不萌發,15℃有少量孢子萌發,19℃有半數以上的孢子萌發,26℃~40℃孢子大量萌發,孢子萌發適溫為28℃~32℃,在炎熱的夏天,葡萄著色成熟時,病害常大量流行。

    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外圍有一層水溶性膠質,遇水溶化後,分生孢子吸水膨大,生出芽管,侵染果穗。在自然情況下,分生孢子團是一團膠質。分生孢子借雨水濺開而傳播。因此,分生孢子的傳播和萌發都需要一定的水分和降水。病菌需要多長的保溼時間才能侵染成功,決定於果實的抗病性和溫度條件。在鄭州7月中旬的情況下,果面接種分生孢子,保溼7小時,就有31.8%~38.8%的果穗染病;保溼12小時以上,全部染病。

    菌絲在穗粒組織內生長的速率受溫度影響。在9℃下不生長、12℃~15℃生長微弱、20℃生長明顯加快、30℃生長最快、40℃停止生長。

    田間病害的發生情況和降水關係很密切,下一場雨,幾天之後,即發生大批炭疽病,天旱時,病情則無明顯發展。

    葡萄的一次果採收後,二次果仍繼續發生炭疽病。9月若降水,病菌仍可侵染,有些品種如季米亞特、吉姆沙等發病還很重,但和一次果比較,明顯較輕。

    此病多先從植株下層,特別是靠近地面的果穗開始發生,然後逐漸蔓延到上層,這是由於地面溼度較大,樹上的病菌隨雨水濺落到地面侵染機會較多的緣故。

    炭疽病的發生和日灼有關,特別是在果樹生長中期最為明顯,有日灼的果粒常易感染炭疽病。

    栽培和環境條件對發病有明顯影響,株行距過密,雙立架葡萄園發病重,寬行稀植的果園發病較輕。過多地施用速效性氮肥將引起枝蔓徒長,易誘發此病,配合使用鉀肥可減輕病害發生。

    土壤條件也影響病害的發生,沙土園發病輕,黏土、壤土發病重。這是因為沙土排水良好,不利於病害的生長蔓延,而黏土、壤土的情況則相反。

    地勢低窪,雨後積水以及山谷空氣流通差的地方,環境潮溼的地方也易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噴藥保護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採用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800倍液~1000倍液,從幼果期開始噴藥,大約15天噴1次,連續噴3次~5次可以有效地控制此病害的發生。在雨水多的情況下,要抓緊時間及時噴藥,為了增加藥劑固著性,減輕雨水沖刷,每次噴藥可加用1/5000的皮膠或其他黏著劑,由於退菌特為有機砷劑,在葡萄採收前半個月應停止噴藥以保安全。

    此外,還可試用50%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800倍液。

    同時應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摘心、綁蔓,使果園通風透光;及時除草,減輕果園溼度;加強果園排水,這些對減輕病害的發生均有好處。

    有些高度感染品種和發病嚴重的地區也可套袋預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椒麻嫩牛肉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