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抹呿衲份情

    1.祛溼清熱

    (1)辛溫宣透,芳香化溼

    本法簡稱辛宣芳化法,適用於上焦溼熱證候,是指用辛溫芳香,輕揚宣透之品,化溼透熱以宣肺氣,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汗出,則溼邪可漸從小汗而解,溼祛則熱不獨存,也隨汗出而散。常用中成藥物如:藿香、白芷、蘇葉、香薷、蒼朮等,佩蘭、青蒿、金銀花雖然不是辛溫藥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臨床中也可以配入,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在溼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2)辛溫開鬱,苦溫燥溼

    本法簡稱辛開苦降法,適用於中焦溼重於熱的證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溫與苦溫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溼化濁,調理脾胃,使之恢復升降平衡。常用藥物如半夏、蒼朮、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實、大腹皮、陳皮、白朮等,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溼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3)苦寒清熱燥溼

    本法適用於中焦溼熱並重或熱重於溼的證候,是指選用苦寒之品,以達到清熱燥溼的目的。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梔子等。應當說明的是,治療溼熱病使用苦寒藥應當審慎,必須屬熱重於溼者才可使用,如果屬溼熱並重者,應當辛溫、苦溫與苦寒同用,以辛開苦降,清熱與燥溼並施。如果溼邪重者,苦寒藥應當忌用,防其冰伏溼邪,反而使病勢難解。

    (4)淡滲利溼

    本法適用於下焦溼熱證候,是指用淡滲之品利尿滲溼,使溼熱從小便而驅。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熱重於溼者,可以在淡滲利溼之中選加苦寒洩熱,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梔子、木通、竹葉等。

    (5)兼顧三焦

    因為溼熱易於瀰漫三焦,臨床上除了針對病變中心部位進行治療外,還必須兼顧三焦,也就是說,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這也正是臨床處方中辛宣芳化、辛開苦降與淡滲利溼藥物常常並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氣,醒胃消導

    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在溼熱病中,溼熱邪氣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運化功能障礙,所以治療時應當在祛溼清熱之中配入健脾益氣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朮等;醒胃消導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麥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氣行滯,開通肺氣

    溼邪重濁黏滯,易於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則水道不通而溼不能去,所以治療中必須配入理氣行滯藥物以宣暢氣機,使氣行則水溼也隨之而行。常用藥物如厚朴、枳實、大腹皮、陳皮、藿香梗、蘇梗等。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開通則水道通暢而溼熱邪氣有出路,所以治療溼熱病常配入開通肺氣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藥物輕揚宣透,也有開通肺氣之功。

  • 2 # 使用者815103520232

    您好!據以上證型分析是外感寒邪兼有三焦溼熱。是外感風寒,內傷溼熱,寒熱互結而頭痛,胸膈滿悶,不舒暢,肚子嘈雜是溼熱互結時會出現便秘或清稀,洩瀉,口淡苔膩等證。建議用藿香正氣散。解表和中,理氣化濁(溼)。方藥有;藿香12克,紫蘇6克,白芷6克,大腹皮6克,茯苓6克,炒白朮15克,陳皮15克,半夏曲10克,厚朴10克姜制,桔梗6克,炙甘草6克組成。或藥店有售藿香正氣丸照說明服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齒蛀牙引起的牙齦腫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