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7
回覆列表
  • 1 # 何處天天芳香

    一,何謂紅白喜事

    紅事,指婚禮,生日,壽宴,喬遷,金榜題名等高興值得祝賀之事。

    門庭多喜氣 ,花月正春風。鑼鼓喧天,喜炮陣陣。人逢喜事精神爽,臉掛幸福笑意盈。

    白事主指喪禮之事。是傷心、難過、悲痛、的事情。

    一杯灰,滿眼淚,從此身影成記憶。悽風凌,梨花曳,從此陰陽兩茫茫,怎叫人不斷腸。是送逝者人生最後一站。是主家悲痛欲絕的喪事。

    二,禮讓之美。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禮義之邦,十德“禮、智、仁、義、信、忠、孝、節、勇、和”,禮排第一。禮的內含很豐富,“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

    三,傳統習慣,紅事遇白事,要禮讓白事先行。在習俗中,死者為大。所有事在喪事面前,獨尊逝者為大,白事要先辦。紅事車遇到白事車輛要禮讓。不然就會被世人定為異類,不懂禮讓,冷漠無情,不懂人情事故。被人翻白眼,瞧不起。甚至,大家都不與之交往。

    四,禮讓的另一種方式是“迴避"。風俗上有紅事遇到白事有“戳黴頭"之說。心情自然受影響,很不爽。遇到辦白事,可錯開日期。遇到白事車輛可繞道避開。

  • 2 # 關山聽風

    所謂民間的紅事遇到白事,一般來說就是迎親的隊伍遇到送葬的隊伍怎麼辦的問題。按民間習俗,這種可能性在現在社會可能會出現,在舊時幾乎不可能出現,除非辦喜事的人家和主持婚禮的人都是糊塗蟲。

    (農村迎親)

    紅事為民間喜慶之事,如收親(指男方婚禮)、嫁女,慶壽,喬遷等;白事為民間的喪事。紅事除收親、嫁女、喬遷在路上行走外,其他的事,如入學、赴任等之類的事根本不值一提,肯定是先讓送葬的隊伍先行。很多地方民俗認為,入學、赴任路上遇到送葬隊伍為大吉,路遇棺材,寓意“升官發財”。而喬遷喜事,按民間習俗,一般都是在黎明前進新屋,也不可能與白事隊伍相遇。因此,只有收親、嫁女,即迎親的隊伍才能和送葬的隊伍相遇。

    紅事遇白事怎麼辦的問題,共有三種情況。一是同居住一村落、街道的人,既有人家嫁女的紅事,又有人家辦喪的白事,如果選擇同一天,誰先出門的問題。二是同居一村落、街道的人,既有人家辦收親的紅事,又有人家辦喪的白事,如果選擇同一天,誰家先進門和出門的問題。三是迎親的隊伍在路上與送葬的隊伍相遇了怎麼辦的問題。

    (農村送葬)

    民間有“白事為大”的說法,現在人們往往對“當大事”有誤解,白事之“大”按民間風俗,確實是這家人或左鄰右舍乃至全村壓倒一切的大事,但並非大到無邊,可以橫衝直撞。民間自古有“白不衝紅”“喪不沖喜”之說。也就是說,白事儘量不要去衝撞人家的好事。再說,白事並非不能和紅事一起操辦,只是人們把白事和紅事聯絡在一起,心裡忌諱而已,是一種心理上的聯想作用。按古代習俗,喜事和喪事可一起操辦。如,有的地方家中有孝,三年或七年不準辦喜事,否則是對老人的不敬孝。有些地方,當兒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時,一般重病在床的老人即立讓兒孫舉行婚禮,目的就是避開長時間的守孝期。如果老人突然病亡,那隻好搶在家裡老人入土之前,在老人的靈柩前舉辦婚禮,先換喜服辦喜事,喜事辦完後,立即換成孝服辦喪事。因此,古代所謂的“逝者為大”,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比,“無後為大”排在“逝者為大”前面,也就是說,自古以來,白事要禮讓紅事(指結婚)。

    (鄉村迎親)

    結婚要擇吉日,一般在幾個月前,甚至一年前就定下的日子,以便於做充分的準備。而老人的去世,是突發性的,攔也攔不住,是沒辦法的事。一個村子、自然院落,或一條街道,如果既有人家辦喜事,又遇有人家辦喪事,按照舊習俗,可各辦各的,但在操辦過程中,一般都會協調好。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白事禮讓喜事,主要體現在出殯時間禮讓出嫁女出門、新娘進門時間,一般是錯開日子,這樣就碰不到一起了。在民間,像這種事情都能商量得好,除非兩家有深仇大恨,故意挑事鬧事。這是上述三種情況中的第一、二種。

    第三種情況,迎親的隊伍在路上與送葬的隊伍相遇的問題。舊時,民間非常講究禮節,結婚時新娘出嫁和新娘進門時間都用紅紙張貼出來,公之於眾;同樣,喪事出殯時間、所葬地點用白紙張貼,公之於眾。辦喜事的人家一般要派人在迎親所經路線上打探情況,提早防範,避免這種尷尬的場合出現。辦喪事的人家也會派人聯絡所走路線辦喜事的人家,防範於未然。倒是迎親的隊伍與迎親的隊伍在路上相遇才是大忌,但民間的也有解決的辦法,一般兩位新娘或送親客交換飾品後,各走各的路,皆大歡喜。

    (家村送葬隊伍)

    如果硬是避免不了迎親的隊伍在路上與送葬的隊伍相遇的情況,該怎麼辦呢?不管是迎親的隊伍還是送葬的隊伍,舊時,他們均派人在前面探路,也就是以防萬一,及時處理。按民俗習慣,兩種隊伍如相遇均不能返回,且送葬的隊伍只能在規定的路線行走時,是不可改變的,一旦改變路線,會觸犯民間很多的禁忌,包括觸犯沿途居民的禁忌,會鬧出更大的糾紛。

    遇到這種情況,只有迎親的隊伍禮讓,一般是繞道而行。按民間地方風俗,很多地方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接親抬空轎走的是一條路,接親回來時要走另一條路,不能從原路返回,此所謂不起“回頭路”。因此,迎親的隊伍繞道是沒有禁忌的。而送葬的隊伍也要“禮讓”,其“禮讓”的方式是,放慢前進的腳步,慢慢前移,直到迎親的隊伍繞道走遠後,才按正常的速度前行。如果迎親的隊伍與送葬的隊伍在同一條路上朝一個方向走,一般後面的隊伍放慢速度,前面的隊伍加快速度,這也是民間的一種“禮讓”。

    (現在農村接親的隊伍)

    現在社會,迎親的隊伍在路上與送葬的隊伍更容易相遇,現在的人比舊時人要多了幾倍,且交通四通八達。在寬大的公路上,迎面相遇的,一般大路有兩邊,各走一邊,互不相干。狹窄的鄉村道路上,迎親的隊伍最好在前面的四五里地放出打探信的車輛,及時打聽情況,發現前面有情況,該繞行就繞行,需要等一下就就等一下,也就是儘量迴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換算等效焦距和實際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