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茜x影視剪輯

    指事字。商代甲骨文,是一把大斧的斧頭部分的輪廓圖形。這種大斧是古代用來殺戮的兵器。是奴隸主和封建領主對農奴,隸役、戰俘、罪犯實行屠殺的工具。誰掌握了這殘害人的兇器,誰便有至高無的的權力,稱王稱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這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作為“王”字。對於“王”字的解釋,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大、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有的說,“王”的甲骨文像人立地上。這人是個有地位的人。不管怎麼說,“王”都是權力的象徵。

    甲骨文早期“王”字,後在其上綴加一橫,甲骨文,已進一步把斧頭實化,開始失去又平又周的大板斧形了。金文則把斧口部分強調,並將線條粗化。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國及吳越地區的“王”字上或綴加鳥形,這種書體過去稱為“鳥蟲書”,所加鳥形乃裝飾性符號,純粹為了美觀,並無實在意義。到了小篆階段,表示斧柄的兩橫還在斧頭頂,但斧身和斧口卻已變成“丄”形了。於是,在這基礎上發展成為隸書和楷書的“王”字。已經看不出大斧的形跡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文字(甲、金、篆文)裡,“王”字和“玉”字的形體十分接近。區別在於,“王”字中間的一橫,必須往上靠近頂上的第一橫,保留斧柄的殘餘形象。“玉”字則把中間的一橫寫在上下兩橫的正中間,本來是用一根東西貫穿三塊玉的形狀。為了把“王”“玉”二字區分開來,所以隸書、楷書便在“玉”的右旁加了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六計》在生活中怎麼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