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家酒評
-
2 # 歐陽千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很好的揭示了人們對故土的依戀之情。“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也道出了他鄉旅人與家鄉的羈絆。
我是山東人,不管是身在老家或是異地工作,每逢喝酒的時候我都是更喜歡選擇山東酒。
鄉土情結
鄉土情結,簡單來說是指集結在人們心中不會因為空間變化而變化甚至消失的對故鄉的感情。
當我們真正認真審視“故鄉”這個詞語時,我們會發現這個詞並不很具象,它就像一個背影。在淄博,博山是我的故鄉,在山東,淄博是我的故鄉,在中國,山東是我的故鄉,在國外,中國是我的故鄉。它是一個因時而變的概念,它取決於我把內心的歸屬感寄託於何處。在山東喝山東酒是習慣,這麼多年喝下來早就不想要改變。在外邊喝山東酒,喝的是“念想”,讓自己覺得並未走遠,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覺。
在濟南提起啤酒,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趵突泉,在淄博大家喝白酒往往都是喝扳倒井,這麼多年喝下來,這些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難以割捨。
人,大都不喜歡輕易改變。家鄉的味道,難以割捨。
文化情結
“文化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過去的投影。”
白酒從來不是單純的飲料,它承載著極多的文化屬性。趵突泉,孔府家,琅琊臺......這些以極具代表性的地名作為品牌名稱,加強了當地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文化認同,而這些品牌也慢慢變成當地的文化符號。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我們在消費白酒,其實是在消費文化,正因為山東酒的價值符號能夠與我們的潛意識的“文化認同”產生呼應,我們才會主動的選擇山東酒,正因為家鄉酒的價值符號能夠與我們的潛意識的“文化認同”產生呼應,我們才會主動選擇家鄉酒。
傳承文化脈絡,家鄉酒——文化的縮影。
人文情結
我們這裡的人文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
龍應臺在《文化是什麼》一文中說:“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現代社會,情感是很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不斷交集構成我們的生活。人與人最親密的關係,在傳統概念中稱為同姓,同地,也就是血緣和地緣。
基本上每一個地方在早年間都有酒廠,酒水的稅率比較高,利潤率都比較高。在山東基本上每一個地市,每一個區鎮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酒廠。小地方,人口不多,基本上每個人上推兩代都是親戚,不乏有在酒廠工作的人送酒給親戚,這樣你送我送,互送當地的酒水就成為禮尚往來的慣例。
地緣的情誼有時需要白酒來作為潤滑劑。
我們在博山喜歡互送當地的白酒作為到訪的禮物,我在外地也喜歡喝山東的名酒來回憶家鄉的味道。但是,有時候山東的白酒在外地並不是很容易買到,實在是憾事一件。真心的希望山東的白酒企業能夠做大做強,讓全中國乃至世界的家鄉人都可以方便的喝到山東美酒。
-
3 # 溫暖的園園
這個基本上大家都會選擇自己家鄉的白酒吧,因為各個地方都會有喝酒的習慣,有的人喜愛喝醬香型白酒,有的地方人喜愛喝綿柔型的白酒,畢竟是自己家鄉的白酒肯定會迎合當地人的口感,我們身邊的朋友,親戚日常生活中,聚會什麼的都選擇綿柔型白酒,像洋河,雙溝等等。
回覆列表
問題中的“家鄉”有些狹隘,家鄉的範圍是如何定義的呢?在省內,家鄉是出生的小城;在省外,家鄉是所在的省份;在國外,你的背後是你的祖國,你的祖國就是你的家鄉!
喝白酒,喝家鄉酒,這種想法和經濟發展相背離。如果人人都只喝自己家鄉的酒,那是不是可以這麼類比:吃菜只吃家鄉菜,買任何東西都只買家鄉東西呢?那茅臺幾百個億的銷售量賣到哪兒了呢?難道都是茅臺鎮自己消費?
這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問題,無關對錯,各抒己見。從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中,想必各位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比較客觀的人,也就是理性大於感性。情懷是有的,但不會因情懷而盲目。所以,如果喝白酒的話,會選擇和自身身份、所處場景等相匹配的酒,不一定會選擇家鄉的酒,而是以場合檔次來選擇白酒。
愛家鄉不一定就要喝家鄉的酒。
宴請重要客人的時候,作為酒桌靈魂的白酒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白酒有醬濃清芝等十二大香型,每個人口味各有不同,一般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會選擇對方喜歡的香型白酒,家鄉的白酒肯定是在考慮之列,但往往不在首選之列,萬一客人口味難以適應本地香型白酒呢?如果強推,於人於己都不太好。再者,家鄉白酒的品質如果不夠好呢,非要硬推嗎?表示誠意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在酒上下功夫,尤其是酒桌上的白酒。當然可以拎兩瓶“芝香”景芝酒,飯後贈與對方,讓對方有時間嚐嚐,表示誠意的同時,也可以體現地域特色。
不選家鄉酒,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家鄉。很重要的客觀因素是:家鄉的酒品牌不爭氣,沒有做到全國鋪貨銷售,在有些地方想買卻買不到;再者就是家鄉白酒的品質,在如今各大白酒品牌遍及的情形下,家鄉酒的同等價位,可以買到品質更好的品牌更大些的白酒,難道還堅定不移的要喝家鄉酒嗎?以前朋友聚會喝酒會首選家鄉酒,是由當時的物質條件所決定的,多年前物質匱乏,喝酒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就身邊擇優而選,現如今已經進入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已經開始放眼全世界,不再侷限於自己所在的一畝三分地。
“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嗜酒如命,然而他也並非是只喝家鄉酒,每到一地都會享用當地美酒,曾讚譽“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而其對於家鄉的思念,蘊藏在所作詩的字裡行間。所以說,喝酒和愛家鄉並不存在對立關係,愛家鄉不一定要喝家鄉酒。
家鄉的酒,喝的不只是酒。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鄉,去更廣闊的天地追尋自己的多彩人生。“家鄉”的概念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在外讀書的話,那個城市就是“第二故鄉”,很多人畢業之後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或者去別的其他城市發展,很少回到自己家鄉。家鄉的酒,喝的不只是酒,喝的是一種年少時的記憶,酒中蘊含的親情、友情、鄉情。而現在很多小酒廠,從川黔地區購買原酒,自己貼牌出廠,商業化生產的“家鄉酒”怎能代表心底裡家鄉酒的味道呢?
鄉情豈是一瓶酒所能承載的,又豈需一瓶酒來承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