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歡樂成長錄

    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出生、成長的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後建立的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個人從小成長的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親密關係、人際關係都有深刻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成年人對個人生活的不滿足感,以及很多成年人遇到的困擾和問題,都不是成年後的生存環節造成的,而是要追溯在童年時期原生家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我的原生家庭滿目蒼夷,不堪回首

    為了說明自己的經歷,首先介紹一下我的原生家庭成員,父母、弟弟和我還有奶奶五人,家裡爸爸屬於上班後啥事不管的甩手掌櫃,家裡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媽說了算,為了說明我媽的教育風格,現在挑選成長過程中最具有典型的代表事情:

    絕對的權威式專制家長。我媽的口頭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打了做乖人"等絕對權威式領導;

    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沒有任何的隱私。記得讀高中時,我的日記本被我媽偷看過,同學寫給我的信被我媽拆開看過;

    孩子都要聽我的。從買衣服選什麼顏色到高考填報什麼志願,一切都是我媽做主。

    教育方式單一且極端。我和弟弟算是比較自律的那種,從小學習成績和生活能力還行,屬於需要採取正向激勵的那種,結果我媽偏偏就用社會上的反面典型來警告我和我弟弟,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弟玩的正開心,我媽突然把我兩叫過去要我們看電視里正在播放的死刑犯,還不忘告誡我們說,以後不好好做人,小心長大也被槍斃。那個時候,我只感覺到我的心被槍斃了。

    苛責的言語。當然在權威專制的教育下,伴隨的式苛責的言語,曾經都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

    面對一切,小時候只有一個心願:快快長大,我要離開這個家!說實話,面對這些不可能不討厭原生家庭!長大後我透過做一些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來表達我對原生家庭的怨恨,比如我的衣櫃裡沒有一件紅色衣服,因為這是我從小我媽為我選擇的顏色;大學畢業工作兩年有一定經濟基礎後,我毅然報考了研究生只為換一個專業,因為高考專業是我媽的選擇。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當我們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為了生存必須依靠父母,小時候受了委屈可以抱怨父母,大聲哭泣,如果當我們長大後,還因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不順心而抱怨父母的話,只能說明你內在的小孩還沒有長大,所以作為成人,我們是有力量拿回生命的主宰權,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併為自己做點什麼

    當你不喜歡現在的自己的時候,不該只自怨自艾,因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不要抱怨父母,而應該是接受當下的自己,並告訴自己,你的不完美不是你自己的錯,你在當下已經做的很好了,現在你長大了,已經有能力做的更好,並計劃一些讓自己更好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說:要祛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要切忌,永遠不要在盛怒之下審視。

    2、接受父母的不完美,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了我們最好的。

    要原諒父母並接受他們的不完美,他們所帶給我們的傷害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他們已經給了我們他們所能給的。

    3、學會愛自己。

    華人很愛面子,也很在乎外界對你的評價,這都屬於自己不夠愛自己的行為,當一個人足夠愛自己的時候,就會將外求變成內求,在使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不管是誰,哪怕是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也會減少到最小。

    4、孝順父母與聽父母話是兩回事。

    華人向來提倡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孝順父母是每個人應做的事情,但需要弄明白孝順父母與聽父母話是兩回事。尤其是成年之後,經常會聽到因為老公愚孝而離婚的新聞。

    雖然小時候我媽很專制,但成人後,我小家的事情,我媽從不干涉,因為我以開玩笑但又嚴肅的跟我父母說:在你們家,你們說了算,在我家,我和我老公說了算,你們不要干涉內政哈!

    綜上所述,雖然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成人完全有能力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不想擺脫,只是還不夠痛苦而已。

  • 2 # 54時間海

    從未討厭過原生家庭,但小時候因為兄妹三人,總感覺自己是最不受寵愛的孩子。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時候的生活還很困苦,我的父母在當時算是文化人,有固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雖不富裕,相比其他貧困家庭的生活已經好了很多。

    我們兄妹三人之中,我排中間。哥哥是男孩子,那個年代,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哥哥很受爺奶寵愛,我下面有個妹妹,因為她是老小,除了家人的疼愛,我和哥哥也都讓著她,只有我不受人關注,更有好事的鄰居喊我“二老冤”,也讓我一度覺得自己是家裡多餘的孩子,很是不開心了一段時間。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得了很嚴重的疾病,嚴重到差點沒命,每次打針治療的時候,我疼的哭,奶奶也哭,母親一邊流淚,一邊抱著我,奶奶的疼愛,母親溫暖的懷抱,暖化了我,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質疑過家人的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嚴父慈母。父親對我們兄妹以嚴厲著稱,吵、打、罰,一應俱全。而母親與父親恰恰相反,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更別說打了,說話和風細雨的。但是母親面對父親對我們的打、吵、罰,沒從沒有袒護過我們,哪怕是父親有時是錯誤的。

    用現在的詞語來講,父親的教育是打壓式的。父親建立自己的絕對權威,要我們無條件的服從。

    現在細想當時情況,父母對我們教育的態度,應該是互補型的。父親的嚴厲,給幼小的我們立規矩,讓我們從小懂執行。

    母親脾氣好,溫柔的話語,適時的關愛,讓我們在父親的訓誡後,感受到無比的溫暖。使我們在父親的打壓下,沒有心理陰影,身心健康成長。

    現在的家庭,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做父母的卻不知如何去真正教育孩子。一方面生活上的寵溺,另一方面學業上只看成績。

    把對孩子慣吃慣喝與學習成績掛鉤,一旦成績不好,打罵責備隨之而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這種一手捧著寵,一手打壓的方法,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會否定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中,打壓式教育不可取,我們要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父母要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別打壓孩子,多鼓勵孩子,做孩子成長的基石,堅強的後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播結束時我們應該說什麼的細節秒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