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談歷史
-
2 # 錦小馬
皇帝古代世上最尊貴的身份,擁有世界無上的權利,國家的主宰者。當然他們的女人可不是一個人,一個人顯示不出自己的尊貴啊!除了明孝宗朱佑樘之外,幾乎每個皇帝都是三宮六院,佳麗無數,真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啊。
清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清朝的皇帝如何挑選秀女的,大家從電視劇《甄嬛傳》裡面可能都有些瞭解。皇上太后在上面,秀女在下面排隊,還可能用潑水,放貓的招數考研一下。其實這些描述的屬於比較籠統的,我們在具體的瞭解下。
清朝的選秀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每三年一度的八旗秀女大挑,一個是一年一次的內務府包衣使女小選,兩個選秀是不一樣的。選的也物件不同,前者是當小主後者是幹活的宮女。八旗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所建立,入主中原之後,旗人又有了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八旗包括滿洲八旗 蒙軍八旗 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
具體的說,八旗秀女大挑其物件是滿蒙漢的八旗秀女,指的是滿蒙漢八旗官員 另戶軍士 閒散壯丁家中年滿十三至十七歲的少女,只要是在旗的女子就一定要經歷選秀。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入選者可作為皇后妃嬪或賜予近支宗室,未入選者自行回家婚配,而每年一次的內務府包衣選秀,由內務府主持,入選者在宮中服役,充作宮女。宮女出生的如果機緣巧合也是有成為妃嬪的機會,有名的如雍正生母烏雅氏,令妃魏佳氏,但縱使是八旗平民女子,未入選者也萬不會成為宮女。
如果未參加選秀即使到了二十幾歲仍然不能自行婚聘,如有違反那麼該女子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就會受到懲罰,所以在清代,一般平民旗人女子也是要選秀的,這是一個法律程式,沒有選上叫做撂牌子,代表你已經有了自由婚嫁的資格,選上的話就會成為皇室的後備人選,也可以稱之為備胎。對於古代女子來說,能夠選上也屬於光宗耀祖了。
-
3 # 曾經故事
定型時間:清代的選秀制度不是一開始就有,努爾哈赤時期,首領和貝勒們的娶妻相對自由。公元1636年,皇太極建國稱帝,後宮初建,但嬪妃種類很少,只有皇后和妃位等。順治年間,選秀才逐漸變成一種體系化的制度。
秀女範圍:清代秀女區分嚴格,滿族漢族蒙族八旗出身的女子,每三年進行一次,她們的年齡被劃定在13歲到16歲之間。當然了,規則只是規定大多數,個例還是有的,比如著名的董鄂妃吧,入宮時虛歲已經十八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女孩不想嫁給皇帝怎麼辦?以上的制度顯然有漏洞。所以,到了乾隆這裡就很較真,他規定:如果秀女在選秀的年份,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有來,那麼下一屆,即便過了年紀,還是要參加選秀。
舉一個案例深入理解一下吧:正黃旗秀女王某不想進宮,15歲的時候裝病錯過了選秀。她可以嫁人嗎?不可以。只能等到18歲,再參與一次。
秀女等級:入宮以後,秀女也是會分等級的,從高到低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至於一個女孩的起步位分是什麼?每個皇帝的喜好、後宮情況不同,將有不同的安排。
回覆列表
清代皇帝后妃冊封過程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它有著獨具特色的八旗選秀和內務府選秀。秀女分為兩類:一類是八旗秀女,三年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備后妃之選和賜婚近支宗親;另一類是包衣三旗秀女,其舉辦時間間隔較短,為一年一次。其舉辦部門也有所不同,為內務府之責,這些女子裡面少數人會成為嬪妃,大多數仍是負責雜事的包衣女。
選秀,其外形靚麗與否並不是首要取決因素,而是看出身背景,只有旗人官員女子才能參加,這是為了保證皇室高貴性。其次才考究女子素養與外形。一、選秀的基礎——八旗制度清朝的後宮,上至皇后,下到侍女,無論位分高低與否,其選取物件均是旗人之。因這一特點,其成為這個朝代所獨有。
二、遴選的過程從順治時期起,清朝規定滿族八旗中處於豆蔻年華女子必須參加選秀,基本是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選中的人,留在宮裡伺候皇帝成為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
八旗與內務府三旗的“選秀女”,除閱看範疇有區別、管理機構有差異,選看的時間間隔也不相同:八旗秀女每三年引看一次,內務府三旗下秀女每一年引看一次。雖然在早期八旗和包衣均屬秀女範疇,因其家勢所致的參選形式不同,其在宮中被差別對待。包衣三旗秀女,是由內務府受理的時隔一年的參選,後來包衣秀女在宣見時,會清楚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
三、秀女的命運秀女有三種命運: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
入選秀女,凡獲得皇帝封號者,至死不得出宮另嫁。
被選定為皇后的秀女,還必須透過大婚禮,則大清門、午門入宮,至坤寧宮完婚。即被撂牌子的秀女在徵得同意後,即可自行聘嫁;被記名但未被封號的秀女需要再次參加選秀,或等待指婚給宗室子孫;獲得封號的女子就成了皇帝后宮中的一員。
皇帝嬪妃選取有諸多條件。大清法制有相關規定,即一般來說在滿蒙八旗中選取秀女。清朝對於后妃選取極其看重,被當作政治問題處理。所以為了滿蒙之間的和睦友好以及共同發展,后妃除在滿族中選取外,蒙古貴族也是其選取一大重點。四、選秀的目的在八旗裡面女子進行選秀這一體制形成後,時隔三年就有一場大型選秀,被選中女子成為皇帝嬪妃,對於皇后的選取,相對來說比較嚴格,皇后人選必須是位高權重臣子之女,選中之後,由皇帝親自進行賜封號儀式。皇后並不是一朝不可變的,順治帝就曾有過廢后經歷。“備內廷主位,或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郡王或親、郡王之子指婚。”
清朝的選秀制度除了充備後宮,另一目的就是為皇室和宗族子弟指婚。“清制:凡親王長成,由太后指配各貴戚女為福晉。入選之人,皆向所寵幸,日日進宮問起居、伺顏色者。制定後,則明發懿旨:某女婚某王。”
沒有被皇帝選中的秀女可以配以近親,也可以配以皇子、皇孫。包衣三旗秀女多為負責雜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