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54435719604

    讓我常讀常新的詩詞,首推《詩經 國風 秦風》中最為特殊、也最反老秦人粗獷尚武風格的一篇詩歌,即《蒹葭》。

    這首詩歌太出名了,基本上是國內中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必備詩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因為採用的復沓結構,所以很多學生都喜歡背這首詩歌,朗朗上口,非常好背誦,而詩歌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段意境頗為浪漫,用來撩妹再合適不過。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有人在做恢復詩經韻律、收回失傳雅樂的工作,供人譜曲吟唱,所以《蒹葭》也傳播得非常廣。

    恰恰如此,很多人其實都小覷了這首詩歌。

    鄧麗君演唱的那一首經典老歌《在水一方》,把《蒹葭》唱出了浪漫愛情的味道和意境,很多人都道這首詩歌是單純寫才子追逐佳人的愛情故事。

    但實際上作為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朦朧詩,這首詩歌包含了太多的內容,不單單是愛情,一千人有一千個解讀角度,這是非常厲害的留白手法。

    人的身份不同、境遇不同、理想和情感不同,讀《蒹葭》的感悟是不同的。

    古人常有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寄託在詩詞歌賦的舉止,《毛詩序》裡言《蒹葭》實則是“刺襄公不用周禮”,秦華人民繁盛,但是秦伯卻不用周禮,便不能教育百姓、振興國家。治理國家終將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言《蒹葭》是招賢之詩,伊人便是賢能之才,在水一方,也當苦苦尋覓。

    換到當今社會的語境,《蒹葭》亦是寄託了很多人對於個人抱負的追求。

    演員張晞臨讀《蒹葭》,讀出的是堅持,他眼中苦苦追尋的伊人,是作為演員對於好戲的渴求。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依舊溯洄從之。

    演員王勁松讀《蒹葭》,讀出了意念,意念不斷,弱秦也可成虎狼之秦,一統七國。伊人可以是任何一個自己需要實現的目標,而《蒹葭》,則是一篇理想者的宣言。

    《蒹葭》之所以有那麼多可供後人解讀的角度,在於詩歌中所描繪的各種具體事物,寓意是豐富的。此外,一般的詩詞只是在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而《蒹葭》全篇,都是在用象徵手法。

    蒹葭蒼蒼、萋萋、采采,都是在形容草木之茂盛,不畏秋風,和悲秋的氛圍截然相反,象徵著追逐者的勇敢堅韌。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露水從固體到消逝,象徵著時間流逝。

    道路遠長且曲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兜兜轉轉,所謂伊人,仍舊在水一方,象徵著尋覓著若隱若現的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狀態。

    詩歌分三段,除了時間上有所推進,更多的是在錘鍊字詞來反覆追尋伊人這個過程,每一句都在意有所指,但又不說破,宛若山水畫、留白後內涵豐富。更為難得的是,即便它解讀的空間再多, 我們自始至終都能從這朦朧的詩意裡,體會到那股執拗地追尋伊人的意念勁兒,這真的難能可貴。

    無怪乎王國維先生就曾感慨過《蒹葭》包含著無盡的人生哲理,稱其“最得風人深致”。華人民大學文學院蔡丹君老師也在《鄰家詞話》節目裡指出了一個《蒹葭》最妙的地方,即《蒹葭》是沒有實物之所指的。

    “《蒹葭》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所以它更加能讓很多人把自己代入進去,讓人把自己的情感放到《蒹葭》這個容器裡,以便都能找到詩中的自己,詩中的那個伊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朦朧的美好的願望,都願意為這個願望不斷地去追尋去付出。”

    蔡丹君老師在《鄰家詞話》裡對於《蒹葭》的這段看法,形容得著實精確,尤其是“容器”兩個字,恰到好處,解決了很多人喜歡蒹葭這首詩歌卻又說不上緣故的苦。

    《蒹葭》的美,便在於作為一個容器,它並沒有其他詩詞歌賦那般的精雕細琢,華麗辭藻,樸實地就單單是一個容器的功用,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在情感上得以宣洩。

    但這恰恰也是最難的地方,無論是吟誦、還是演奏《蒹葭》,都能讓人有一種浸入感,這便是大巧不工了。

    我的理解,《蒹葭》之美,也是美在意念的堅持。哪怕它的留白的內涵再豐富,解讀的空間再多,我們自始至終都能從這朦朧的詩意裡,體會到那股執拗的意念勁兒。

    最後再講一講我喜歡《蒹葭》的另一個原因吧,《蒹葭》是體裁是詩歌,是內含韻律的,也就是說可以唱出來的。

    中國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有人在恢復詩經的韻律,就比如說三國時代的荀彧,就曾經幫助曹魏在戰火中收回這些失傳的雅樂,而在如今這個年代,林家慶作曲、瓊瑤作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已經成為了華語樂壇的經典。

    《蒹葭》非常厲害的地方在於正因為它的留白和沒有實物之所指,聆聽帶著旋律的詩歌,可以聯想到的事兒太多了,非常有嚼勁兒。

    在這裡強烈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鄰家詞話》的2019年6月24日的那一期節目,方頌平老師在嘗試恢復《蒹葭》的韻律,王勁松老師擊缶、葉俊靈小姐姐彈秦箏、金玉小姐姐舞蹈,非常美的表演,還有好妹妹樂隊演奏的《在水一方》,也非常好聽。相信看完之後,你也一定會愛上《蒹葭》這首詩歌的。

    最後,附上《蒹葭》全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 2 # lanfengz3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西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或者《懷仙》也行

  • 3 # 使用者4454435719604

    讓我常讀常新的詩詞,首推《詩經 國風 秦風》中最為特殊、也最反老秦人粗獷尚武風格的一篇詩歌,即《蒹葭》。

    這首詩歌太出名了,基本上是國內中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必備詩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因為採用的復沓結構,所以很多學生都喜歡背這首詩歌,朗朗上口,非常好背誦,而詩歌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段意境頗為浪漫,用來撩妹再合適不過。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有人在做恢復詩經韻律、收回失傳雅樂的工作,供人譜曲吟唱,所以《蒹葭》也傳播得非常廣。

    恰恰如此,很多人其實都小覷了這首詩歌。

    鄧麗君演唱的那一首經典老歌《在水一方》,把《蒹葭》唱出了浪漫愛情的味道和意境,很多人都道這首詩歌是單純寫才子追逐佳人的愛情故事。

    但實際上作為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朦朧詩,這首詩歌包含了太多的內容,不單單是愛情,一千人有一千個解讀角度,這是非常厲害的留白手法。

    人的身份不同、境遇不同、理想和情感不同,讀《蒹葭》的感悟是不同的。

    古人常有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寄託在詩詞歌賦的舉止,《毛詩序》裡言《蒹葭》實則是“刺襄公不用周禮”,秦華人民繁盛,但是秦伯卻不用周禮,便不能教育百姓、振興國家。治理國家終將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言《蒹葭》是招賢之詩,伊人便是賢能之才,在水一方,也當苦苦尋覓。

    換到當今社會的語境,《蒹葭》亦是寄託了很多人對於個人抱負的追求。

    演員張晞臨讀《蒹葭》,讀出的是堅持,他眼中苦苦追尋的伊人,是作為演員對於好戲的渴求。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依舊溯洄從之。

    演員王勁松讀《蒹葭》,讀出了意念,意念不斷,弱秦也可成虎狼之秦,一統七國。伊人可以是任何一個自己需要實現的目標,而《蒹葭》,則是一篇理想者的宣言。

    《蒹葭》之所以有那麼多可供後人解讀的角度,在於詩歌中所描繪的各種具體事物,寓意是豐富的。此外,一般的詩詞只是在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而《蒹葭》全篇,都是在用象徵手法。

    蒹葭蒼蒼、萋萋、采采,都是在形容草木之茂盛,不畏秋風,和悲秋的氛圍截然相反,象徵著追逐者的勇敢堅韌。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露水從固體到消逝,象徵著時間流逝。

    道路遠長且曲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兜兜轉轉,所謂伊人,仍舊在水一方,象徵著尋覓著若隱若現的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狀態。

    詩歌分三段,除了時間上有所推進,更多的是在錘鍊字詞來反覆追尋伊人這個過程,每一句都在意有所指,但又不說破,宛若山水畫、留白後內涵豐富。更為難得的是,即便它解讀的空間再多, 我們自始至終都能從這朦朧的詩意裡,體會到那股執拗地追尋伊人的意念勁兒,這真的難能可貴。

    無怪乎王國維先生就曾感慨過《蒹葭》包含著無盡的人生哲理,稱其“最得風人深致”。華人民大學文學院蔡丹君老師也在《鄰家詞話》節目裡指出了一個《蒹葭》最妙的地方,即《蒹葭》是沒有實物之所指的。

    “《蒹葭》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所以它更加能讓很多人把自己代入進去,讓人把自己的情感放到《蒹葭》這個容器裡,以便都能找到詩中的自己,詩中的那個伊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朦朧的美好的願望,都願意為這個願望不斷地去追尋去付出。”

    蔡丹君老師在《鄰家詞話》裡對於《蒹葭》的這段看法,形容得著實精確,尤其是“容器”兩個字,恰到好處,解決了很多人喜歡蒹葭這首詩歌卻又說不上緣故的苦。

    《蒹葭》的美,便在於作為一個容器,它並沒有其他詩詞歌賦那般的精雕細琢,華麗辭藻,樸實地就單單是一個容器的功用,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在情感上得以宣洩。

    但這恰恰也是最難的地方,無論是吟誦、還是演奏《蒹葭》,都能讓人有一種浸入感,這便是大巧不工了。

    我的理解,《蒹葭》之美,也是美在意念的堅持。哪怕它的留白的內涵再豐富,解讀的空間再多,我們自始至終都能從這朦朧的詩意裡,體會到那股執拗的意念勁兒。

    最後再講一講我喜歡《蒹葭》的另一個原因吧,《蒹葭》是體裁是詩歌,是內含韻律的,也就是說可以唱出來的。

    中國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有人在恢復詩經的韻律,就比如說三國時代的荀彧,就曾經幫助曹魏在戰火中收回這些失傳的雅樂,而在如今這個年代,林家慶作曲、瓊瑤作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已經成為了華語樂壇的經典。

    《蒹葭》非常厲害的地方在於正因為它的留白和沒有實物之所指,聆聽帶著旋律的詩歌,可以聯想到的事兒太多了,非常有嚼勁兒。

    在這裡強烈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鄰家詞話》的2019年6月24日的那一期節目,方頌平老師在嘗試恢復《蒹葭》的韻律,王勁松老師擊缶、葉俊靈小姐姐彈秦箏、金玉小姐姐舞蹈,非常美的表演,還有好妹妹樂隊演奏的《在水一方》,也非常好聽。相信看完之後,你也一定會愛上《蒹葭》這首詩歌的。

    最後,附上《蒹葭》全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 4 # lanfengz3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西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或者《懷仙》也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士交易後兩連大勝,騎士是否回到爭冠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