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桑妮

    這兩句詩從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兩句詩的典故並不是同時期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似乎是從杭州西湖嶽王墓前的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中化用而出,但這副對聯創作於何時已不可考。而“何必馬革裹屍還”的典故則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秋,九月,馬援自交趾還,平陵孟冀迎勞之。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是矣!”自此馬革裹屍成為後世文人常用的典故,用以展現戰場上的英雄氣概。

    北宋 蘇軾《贈李兕彥威秀才》:

    魏王大瓢實五石,種成濩落將安適。可憐公子持十牛,海上三年竟何得。

    先生少負不羈才,從軍數到單于臺。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將軍何人哉。

    夜逢怪石曾飲羽,戲中戟枝何足數。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

    封侯衛霍知幾許,老矣先生困羇旅。酒酣聊復說平生,結襪猶堪一再鼓。

    棄書捐劍學萬人,紈絝儒冠皆誤身。窮途政似不龜手,與世羞為西子顰。

    如今惟有談天口,雲夢胸中吞八九。世間萬事寄黃粱,且與先生說烏有。

    南宋 陸游《醉中出西門偶書》:

    古寺閒房閉寂寥,幾年耽酒負公朝。

    青山是處可埋骨,白髮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終老蜀,少年常願從徵遼。

    醉來挾箭西郊去,極目寒蕪雉兔驕。

    明 張家玉《軍中夜感》:慘淡天昏與地荒,西風殘月冷沙場。

    裹屍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

    這兩句詩零星見於古詩,真正將這兩句詩合在一起用的,以前一直認為是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1827-1877),他在年輕時贈給父親此詩(時間大概是1847年以後):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後來青年毛澤東在求學出門時,在父親的賬本上化用了這首詩,當時他是十六七歲,時間應該是1910年。《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中國近代,日本明治維新思潮對中國年輕人觸動很大,在青年毛澤東之前,革命志士徐錫麟在1906年春壯遊東北、西北邊疆時也化用了這首詩,創作了《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此外,幾乎與青年毛澤東同時,廣西革命先烈黃治峰(1891-1934)也化用過這首詩,用於宣傳革命: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哪肯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至此,一般人都認為這首詩最早的完整出處應該是西鄉隆盛了,然而後來又有人考證出,與西鄉隆盛同時代的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在27歲離開家鄉時也寫過一首詩,名為《題壁》: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 兒烏反哺應無日, 忍別北堂垂白親。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 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釋月性因憂國而四方雲遊,透過這首詩表達了他報效國家的志向,在日本很有名。而且他比西鄉隆盛大11歲,西鄉隆盛的詩也很明顯是從此詩中脫胎而來。至此,這個問題應該可以結案了:這兩句詩都在古詩中分別出現過,而兩句同時出現的最早出處應該是日本僧人月性的《題壁》。

    我看到還有朋友回答說是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有此詩句,但查遍《己亥雜詩》中的315首詩,都找不到這兩句詩的痕跡,至於很多人作為證據的這首“詩”: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很明顯是拼湊的,龔自珍的原版是: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確實出自《己亥雜詩》,但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沒有任何關係,連韻腳都對不上……

    以上!

  • 2 # 請叫我兵哥哥

    出處說法一

    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裡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

    “何須”指為什麼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

    “馬革裹屍”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屍體包裹起來。“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於死後是否要把屍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於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說法二

    此詩出自西鄉隆盛,

    原詩為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後毛澤東改寫過此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相近的詩句

    同時從網上可以百度到很多相近的詩句

    ①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

    ②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④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佞臣

    ⑤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

  • 3 #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究竟是誰的原創?因有很多流傳的版本,追問最先出自何處何時何人之手,恐怕難有定論。我本人最初聽到該詩句,是在幾十年前的戲曲舞臺上,一場古裝歷史劇《楊門女將》中,佘太君的一句臺詞。當前方戰場傳來楊宗保陣亡訊息,整個楊波府上上下下的人都萬分悲痛。佘老大君表現出非常堅強的大無畏精神,化悲痛為力量勉勵兒媳。念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之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10集動畫中,御田一集內收服了3位接近將星實力的角色,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