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明朝豬肉漸漸開始流行,清軍入關後,帶來了更多的豬肉菜餚。養豬的價效比更高,豬的腸道較長,區別於牛、羊,吃"更少"的食物可以產出更多的肉。豬喜歡吃甘薯、倭瓜等,能較為充分地吸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並轉化為自身的熱量。

  • 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從周朝開始,一直到五代以前,國家中心一直在北方,而歷朝歷代的都城都建立在人口稠密的地方。

    首都人民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全華人民的偏好。

    在周朝、春秋戰國、秦朝、漢朝、隋朝、唐朝,不管經濟中心,還是政治中心,亦或是軍事中心,都在長安洛陽那一塊中原腹地,靠近草原,所以主要以牛羊肉為主,甚至有些時候可以吃到馬肉、鹿肉。

    但是從北宋開始起,開始出現變化。

    宋朝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開始還不明顯,但是由於宋朝遠離草原,宋朝的牛肉、馬肉、鹿肉、羊肉明顯減少,而古代很多高門大族或富貴人家都是以牛羊肉為尊,不吃“賤肉”(一般指的是豬肉、雞鴨肉)。

    有個事例證明了豬肉是賤肉,那就是蘇東坡的“東坡肉”,現代人會很奇怪,為什麼蘇東坡因為被貶官而吃豬肉,主要原因北宋時期看不起豬肉,蘇東坡這種名人吃豬肉就是大新聞。

    當然這些指的是士大夫階層或富貴人家。

    對於平民大眾來說,牛羊肉吃不起了,但是肉類必不可少,就開始盯上“賤肉”,而這些“賤肉”裡面以豬肉最為實惠。

    但是,此時的豬肉有人吃,吃的人卻很少,因為這時候的豬是不閹割的,不僅肉比較臊腥,豬還不容易長胖,沒多少肉。

    南宋時期,經濟中心進一步遠離北方,牛羊肉越來越難以供應,而豬閹割技術也有了初步完善,豬肉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而餐桌真正開始以豬肉為主的要算到明朝。

    這時候雖然牛羊肉不如宋朝緊張,但是架不住豬肉便宜,而且經過幾百年的不斷改進改善,豬肉味道也越來越好。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朱元璋姓朱,所以豬肉在明朝改名為“福肉”,這一下,最後一個阻礙豬肉流行的因素被排除了,沒人再敢說豬肉是賤肉了,這映射了朱元璋和明朝皇族。

    加上寓意也好,逢年過節,切兩斤“福肉”,快快樂樂過個好節假日,歡樂無邊。

    最終,豬肉在中國徹底取代了牛羊肉。

  • 3 # 王蒙緣

    古代人進行祭祀時,經常用到的祭品是牛、羊、豕。牛羊豕合稱為三牲。祭祀時,如果三牲都齊全了,就叫太牢,如果只用羊、豕,不用牛,就叫少牢。太牢和少牢的區別,就是沒有牛,說明在古代牛是很珍貴的,作為肉食,一般的庶人吃不起,只有貴族吃的起。牛肉雖然貴為“太牢”之一,上古時期亦用於祭祀與食用。但自從春秋後期鐵犁、牛耕出現後,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歷朝歷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至於《水滸》中大塊吃牛肉的描寫,實在是一種梁山好漢對統治秩序的挑戰。

    古代肉食中,比較普遍的是羊肉。同在“少牢”之列的羊肉與豬肉一度曾在華人的餐桌上平分秋色。漢代既有“澤中千足彘(250只豬),此其人皆與千戶候等”的記載,亦有許多人家擁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說法,足見養豬與養羊難分伯仲。進入魏晉以後,豬的飼養規模開始萎縮,羊肉從此成為華人主要肉食長達千年之久。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已稱“羊者是陸產之最”。羊肉飲食經過唐代的高速發展,在宋代已成社會時尚,所謂“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到了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更是獨佔鰲頭,非但蒙古人以之為主食,漢人食用羊肉同樣普遍。

    然而,羊肉佔優的局面到了明代以後為之一變,豬肉成功翻盤。清代的“豬強羊弱”勢頭更加明顯,每過春節,京城常常要殺豬近十萬頭。經過兩千年後,豬肉終於“逆襲”成功了。

    最終將豬肉的地位推到極致的,是清朝。 滿人原居東北塞外,養豬的歷史源遠流長。滿清入關後,依舊不改初心,繼續吃豬肉。既然豬肉都進了皇室的御膳房,自然是貴族才能享受的禮遇。就這樣,豬肉從最低賤的肉類,完成了它的三級跳,成為國民爭相追捧的主導肉食。

    豬肉逆襲的另一原因 ,是可以提供土地肥料 與耕牛直接犁地相比,家豬所提供的肥料更具深遠意義。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不斷增加的中國,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糧食需求,家豬糞便作為肥料不僅能幫助土地儘快恢復肥力更有助於農作物多生長,對增產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豬的生長速度快、產量高也是豬肉翻盤的原因。 不僅家豬的生長速度快到驚人,其豬肉產量更是讓人喜出望外。

    豬的繁殖能力以及產肉量也遠遠勝過牛羊。根據科學家研究表明,豬是把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蛋白質和脂肪的效率最高的動物之一。

  • 4 # 皓月千山

    在古時候,中華餐桌上可不是牛羊肉為主,而是以素食為主,肉食的豐富還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從東亞、東南亞、南亞這一片地方,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區域,人地關係非常緊張,這些地方一直以農業為主,肉食從來稀少,被稱為亞洲素食帶。

    在中國的歷史上,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馬更不消說,是重要的軍備物資,如果未經許可弄死了一匹馬或一頭牛,那絕對不是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辦法就可以解決的,《水滸傳》裡敢隨便喊店小二切二斤牛肉下酒的場景,放在今天就類似毒品交易!

    在明朝之前,我們還會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肉食除了豬以外,還有羊和狗。這說明自那時候人地矛盾還沒後來緊張,還有多餘的土地放牧豬之外的其它牲畜。明朝晚期,隨著美洲傳來的土豆玉米的廣泛種植,讓華人口數量穩步增長,史書上所謂的康乾盛世,主要是指人口的大量增長,這其實也不能算是這家子爺孫倆的功勞,主要就是玉米和土豆普遍種植的結果。

    這兩種農作物有著驚人的適應性,在各大陸上都能種植。在山人的家鄉雲貴高原,前些年山坡溝谷中都被種上了玉米土豆,自然沒空餘的土地放牧牛羊,肉食差不多完全靠餵養的豬來解決。

    現在我們華人說起肉,都預設是豬肉,這是人地關係緊張的具體表現。豬雖然也消耗糧食,但是,還能吃人類廢棄的變質食物以至糞便,狗也是如此!某些宗教的食物禁忌,主要就是針對這兩種動物肉,認為這兩種肉很髒,穆斯林不食豬肉全世界都知道;雖然歐美的基督教進化了,把狗說成是人類的朋友,但根子還是來源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最近想開自家的WEY VV6由318國道進藏,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