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裡有態度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好不容易空出一個週末,明明計劃看書,結果看到有喜歡的綜藝節目上線,還是立馬去看了。到了週日晚上,才驚覺還什麼都沒有學。於是下定決心,下一次一定不要在拖延。可是真的到了下一次,一模一樣的拖延動作再來一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種心裡想要把事情做好但是行動上有障礙的狀態,就是“拖延”。那麼拖延是如何產生的呢?在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看來,拖延並不能單純的定性為懶惰和不負責任,在這種自我約束力差的表象背後其實有著很隱晦的心理恐懼。因為內心不具備自我支撐的能量,才會導致行動跟不上自我發展的目標。

    說到《拖延心理學》的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這兩個也算是拖延症的典型病例了。在寫本書的第一版時,便拖過了交稿期兩年之久。但是這本書自發行以來,確實沒有讓讀者失望。豆瓣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就把本書列在推薦書目的前三位。可以這麼認為,作者是一邊與拖延症作鬥爭,一邊寫完了本書。除了作者的個人經驗,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兩個人也是心理學的博士,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們在這本書中不僅會大量講述自身克服拖延的經歷,也會把學術上的成果和治療的案例濃縮排去。

    那麼,一個人拖延的恐懼心理到底是什麼?它是怎樣演化而來的?

    最近有一個熱詞,“原生家庭”,好像一個人的壞習慣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可作者在《拖延心理學》中還就認為,拖延行為這個鍋該原生家庭來背。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據作者的研究,在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這五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容易產生恐懼的心理。就拿中國典型的施壓式教育模式舉例,由於中國高考教育模式單一,競爭激烈,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總是單方面為孩子報各種課外班。久而久之,有的孩子為了逃避壓力帶來的恐慌,就會拖著什麼事情都不做。長大後,拖延就成為這些孩子行為模式中難以抹去的烙印。

    都成了烙印,還有挽救的辦法嗎?答案是肯定的。在開始行動以前,拖延者最好弄清楚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在《拖延心理學》中,作者主要為我們介紹了四種常見的恐懼心理:

    第一種恐懼是害怕失敗。害怕失敗,我想大家都很好理解,一件事如果你全心全意的做了,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這無疑是對個人能力的羞辱。本書中的戴維就是這樣,他很想做一個優秀的律師,但是總拖著案件小結不寫。如果敗訴,他就以此為藉口,“時間要是多一點,結果就會不一樣了”。拖延幫他避開了認清真實自我能力的窘境,不至於把自己推到萬劫不復的境地。但是人不都是在挫折中成長的嗎,失敗不都是成功之母嗎?一個小小的敗訴,至於看得那麼嚴重嗎?這種心理便是典型的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有一種正常的完美主義,是適應型的,這種完美主義者會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但他們的高要求與自己的能力是相匹配的。即使犯了錯,他們也會勇敢面對,積極改正。而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則截然相反,他們對自己的高要求源於不切實際的期待,一旦期待不能實現,他們又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自責。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躲避心理上的煎熬,他們會開始拖延。

    第二種恐懼是害怕成功。與前面的害怕失敗相比,你是不是覺得很荒謬?難道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在渴望成功嗎?其實不然,如果成功換取的是你再也無法好好享有一個週末,無法再陪伴孩子的成長,無法常回家看看,你還想成功嗎?如果成功換取的是你可能會傷害到其他人的感受,失去朋友,受到更多的批評,你還想成功嗎?如果成功會讓你慢慢遠離原來困苦的生活卻與家人的距離越來越大,讓你越來越歉疚,你還想成功嗎?也許很多人就會因此在成功的路上止步,用拖延來代替對成功的追求,也省去了二選一的艱難抉擇。但是這些我們所設想的問題真的就會發生嗎?這些問題就真的不能被解決嗎?作者認為,與其活在“成功可能帶來問題”的假想裡,是不是,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

    第三種恐懼是害怕喪失個人自主權。與前面恐懼成功和失敗不同,害怕喪失個人自主權更像是不願意在“說了算”的爭奪戰中落敗。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妻子交待丈夫回家路上順便辦什麼事,但是丈夫偏偏忘掉,其實丈夫的潛意識是,辦不辦事,他說了算;又比如有些叛逆小孩,爸媽為他選擇好了專業,安排好了工作,設計好了人生,可他偏偏在學校裡搞砸,其實叛逆小孩的潛意識是: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他說了算;又或者遲遲不把報告交給上司的員工,其實員工的潛意識是,交不交報告,他說了算。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在這場“說了算”的爭奪戰中,丈夫、小孩、員工,他們所對抗的物件都相對強勢,在沒有辦法直接說“不”的時候,拖延就成為了他們找補心理平衡的方式。只是這種方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第四種恐懼是害怕心理舒適區被侵犯。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在本書中特指你願意與他人保持的親疏範圍。如果超出這個範圍,你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大家上高中時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女生課間上廁所都是成群結隊的,尤其是在晚自習的課間,結伴上廁所的人數會達到頂峰。而女生之所以會有結伴上廁所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結伴會使她們產生安全感。有一部分拖延者也如同這些高中女生一樣,他們在有人陪伴和支援的時候才會有安全感,才能發揮個人的潛力,一旦感覺被拋棄,就會一秒變小白。而與之相反的另外一種人則是不願意和其他人保持過於親密的關係,他們可能是怕麻煩,也可能是擔心個人利益受損,或者是怕情感受到傷害。他們體內好像安裝了雷達裝置,一旦感覺有他人越過了警戒線,身體就會報警,從而本能的開始拖延。但是拖延真的是幫我們維持人際邊界的良方嗎?試想,如果你是一個依賴心很強的人,拖延並不會幫助你正視自身的問題,變得獨立,反而會使你在無人依靠的時候自陷風險;如果你是一個生來喜歡獨處的人,拖延也不會幫助他人瞭解你,從而尊重你的特性。反而一不小心還會被扣上孤僻,不靠譜的帽子,錯失美好的友情。如此看來,拖延並不能代替我們在人際交往上應有的成長和必做的功課。

    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如何使用知識,知識也無法轉化為力量。當我們知道,拖延的背後是恐懼心理在作祟的時候,找到你在怕什麼,直面它,將會是你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打噴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