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樓

    首先說明,王陽明是一個文官,不會武功,他是陽明心學的創立者,是一介大儒;但他曾經帶兵進行過三次中藥的軍事行動,而且大獲全勝。這是為什麼?

    《明史》曾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就是說: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於用兵的,沒有超過王明陽的。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後,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不能不說王陽明在軍事上的成功,既有他從小機智善謀的性格因素,也有賴於他的心學世界觀方法論,所謂“此心不動,隨即而動”。他有著強大的心理素質,又有著敏銳的洞察能力,再加上“知行合一”的行動力,所以才有運籌帷幄的統帥之道。

    第一次軍事行動是王陽明受命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大概在今天的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界處。這裡山巒疊嶂,匪寇橫行,剿匪是他的重要工作。很多人不看好的,但王陽明對此豪不緊張,自信滿滿有條不紊地迅速對當地情況展開調查,摒棄前任調集少數民族僱傭兵的做法,招募民兵,自行訓練。之後虛虛實實,剿撫結合,看似輕鬆地平息了贛南地區的土匪作亂。

    第二次軍事行動是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號稱擁兵十萬造反,王陽明擔心寧王佔領故都南京,有了稱帝的資本,就虛張聲勢假裝拿到了兵部調兵遣將的公文,已經調集幾十萬軍隊準備合圍南昌,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左膀右臂直取的建議。寧王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利用此時機,王陽明集結了包括民兵在內的13萬人馬,號稱30萬大軍,大敗朱宸濠並將其活捉,前後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

    第三次軍事行動,是王陽明在56歲時,受命剿滅廣西思恩、田州當地少數民族的叛亂。王陽明到了廣西之後,寫了感天動地、情真意切、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告土匪書,結果,兵不血刃,土匪頭子乖乖地投降歸順了朝廷。之後,本欲返鄉的王陽明發現了斷藤峽、八寨的當地瑤族土匪很囂張是個隱患,便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徹底剿滅了匪患,在此過程中,此前招降的兩股土匪部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前有大將率兵20萬才搞定他們,但春風吹又生,官軍走了他們又嘯聚山林了,後來政府也無可奈何,聽之任之。此戰將王陽明的軍事天才展露無遺。

    所以說,只要人的能力強,運用合理的思維和佈局,不是武將照樣能打勝仗。後來清朝的文官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做成了武將做不成的事,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 2 # 朝文社

    如果要在中國曆代學問家中,找一位文武雙全的典型,那必須有心學大儒王陽明。

    而放在史料的生動記載裡,學術思想影響東亞各國數百年的王陽明,何止是“會武功”?他常被人低估的,正是一身強大的武功。

    身為明朝狀元王華家的寶貝兒子,書香門第出身的王陽明,偏偏對武術痴迷到叛逆。照著他的弟子湛若水在《陽明先生墓誌銘》裡的形容,少年時的王陽明“初溺於任俠之風,再溺於騎射之習”。儼然就是個心懷英雄夢的熱血少年,從小就摸爬滾打苦練。

    而且千萬別以為,少年習武的王陽明,只是個玩票的官家子弟,且不論兵法韜略,就是基本的武藝,他都是實打實的漲。最見證他習武成果的,更是十五歲那年他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單槍匹馬北出居庸關,在茫茫草原上瀟灑溜了一圈。這可不是旅遊觀光,那時居庸關外的草原,正是韃靼部落畫地為牢的時候,動輒就能撞見韃靼遊騎劫掠,廝殺搏命是常見的事兒,沒兩下真本事,真不敢隨便往外走。

    王陽明呢?何止是溜達了一個月,而且還主動往韃靼部落裡撞,跟那些兇悍的韃靼騎士們一起縱酒狂歌,高興了還較量射獵武藝。以《王陽明年譜》的說法,那場面真是“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經月始返”。真是以一身強大武藝,叫好勇鬥狠的韃靼人都心悅誠服。少年王陽明慷慨報國的志向,心懷天下的謀略眼光,都是從此生根。

    而在王陽明後來的軍事生涯裡,也同樣是這一身過硬的武藝,一次次成就了他驚豔大明朝野的輝煌。早年在江西剿匪時,不但算無遺策,更親身深入到山區險地,歷經多次惡戰。後來寧王朱宸濠悍然叛亂後,命懸一線的王陽明,更是以一身強健體魄,在寧王的重兵圍堵前脫身成功,然後就有了鄱陽湖平叛的輝煌妙筆。

    當然,放在王陽明生活的時代裡,對他這一身武藝,好些人也相當不感冒。典型就是明武宗年間的驕兵悍將們。雖說此時明朝“以文制武”的制度正越發成熟,但十六世紀初葉的明朝讀書人,尚武風氣還不算火熱,甚至以當時明朝人的筆記說,好些明朝“大儒”還以習武為恥。所以,當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的捷報送來時,諸多明武宗身邊的寵將們,第一反應竟是嚴重不信,比如京軍將領許泰。

    要說這許泰,可是個絕對的硬茬子,不但是大明朝弘治年間的武狀元,更是參加過平定劉六劉七之亂的悍將,諸如農民軍韃靼軍等強橫對手都打過。帶兵也是橫的很,寧王之亂平定後,他帶領京軍進入江西,一路胡作非為,卻正撞上了剛剛平叛成功的王陽明。面對王陽明的交涉,許泰哪把這個“文弱文官”放眼裡,反而提出囂張要求:爺不認什麼大官,就認好漢,有本事就來校場射一箭。

    但許泰沒有想到,自己這滿以為得計的挑釁,正好給王陽明送了舞臺。輕車熟路的王陽明拉開硬弓,當場三發三中,一身強悍武力,把本打算看笑話的京軍兵將們看得目瞪口呆,然後就是滿場驚雷般的歡呼。明史裡“徐起,三發三中。京軍皆歡呼”的簡單一句,縮影了這位文武雙全的大儒,無比壯勇的一刻。

    對於明朝歷史來說,文武雙全的王陽明,影響又何止是這一刻的精彩展示?正是隨著他創立的陽明心學,在大江南北火熱傳播。“習武善戰,以趨報國”的思想,從此在知識階層裡深入人心。埋頭於八股文的明朝學子們,從此尚武習武成風。王陽明門下的弟子們,包括羅洪先唐順之戚繼光鄧子龍等英雄們,更是各個建功沙場。這位學術大師,不但喚醒了明朝文化的自由新風,更激發了明朝知識階層,慷慨擔當的熱血勇氣。

    說儒家文化閹割了中華尚武精神?先問問縱馬騎射的王陽明同不同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吸引力法則教練的父親如何教兒子應對媽媽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