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了幾本歷史小說,上面對歷史人物的美化有點過,不過萬一真有為社稷死的人呢?畢竟我國豪傑英雄真不少。有沒有不僅僅是為了一己私利發動戰爭的?
6
回覆列表
  • 1 # m風華正茂

    其實說句實話,就是古代君王,諸侯發動戰爭很少不是為了一己私利也應該可以說是基本沒有,比如說其他諸侯侵入你的領地了,你當然會予以反擊,國家被帝國入侵了,當然要反擊了,不能讓敵國佔領自己國家的土地,迫害自己國家的人民。封建社會制度就是這樣,君主集權制,皇帝當然要為了自己的國家謀福利,一個帝王,一個諸侯,每個人都希望擴大自己的領土。舉個例子,唐太宗時期渤遼國叛亂,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才評定了渤遼叛亂,這件事就可以說明,你說了李世民為了國家安定才去平定渤遼的,但是同時也可說李世民當時是皇帝,渤遼國叛亂,入侵大唐領土,李世民自然而然不允許自己的領土受到其他國家的入侵,侵犯自己利益,所以這樣不就是為了一己私利嗎!!!本意見純屬個人意見,歡迎補充!!!

  • 2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提提倡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古代帝王們的政治主張。家天下,天下家,國就是家,家就是國。為國家也就是為自己,為自己也就是為國家。忠君愛國是古代英雄豪傑們最高的政治道德標準和家國情懷。

  • 3 # 靜夜史

    基本都是吧,畢竟戰爭是勞民傷財的東西,如果控制不好甚至會亡國(例如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所以,古代的君主們如果不是腦子有病,肯定不會隨便發動戰爭,最多也就是開個大大的玩笑(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好了,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發動戰爭。

    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有句名言:“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簡單說來,戰爭也是政治,是實現國家意志的最後以及最激烈的手段。

    明知戰爭勞民傷財,甚至動搖國本,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

    1、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消除潛在威脅

    這是戰爭最重要的原因,也只有戰爭能夠實現這樣的目的。例如高句麗在東北崛起後,對隋王朝形成了潛在的巨大威脅,隋朝只能不斷討伐。

    透過戰爭,可以達到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例如秦國對趙國的長平之戰,此戰讓趙國損失人數達46萬,趙國晉陽板塊元氣大傷,後逐漸無法與秦國相提並論。

    而清朝對準噶爾的討伐,可看做是清朝未雨綢繆的典型案例,準噶爾在清朝眼中,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因此清朝用70年時間,也要不斷討伐,最終徹底消滅。

    2、確定地區霸權,打壓競爭對手

    這一點在春秋時期爭霸中有明顯體現,晉楚爭霸是春秋時期最大的事件,透過晉楚爭霸的百年纏鬥,晉國確定了黃河北岸的絕對霸權,而楚國最終確立了在長江地區的絕對霸權。

    上世紀70年代,安南戰爭結束,國家終於完成統一。但隨即開始了對高棉的瘋狂入侵,為了阻止安南在中南半島坐大,中國政府及時出手,將安南打回了原型,確立了在亞洲的絕對霸權。

    3、擴大宗教勢力,消除信仰差別

    這一點在中世紀時期的“十字軍東征”戰爭中體現明顯,在長達200年的戰爭中,歐洲基督教勢力甚至動用了十幾歲的孩子加入到遠征序列,最終全軍覆沒。

    發生在8世紀的怛羅斯之戰,大唐西域都護府和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衝突,最終唐軍失敗,雖然戰爭規模不大,唐朝也沒有收到太大損失,但是很快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後院起火,對於西域的經營只能走下坡路,很快吐蕃來犯,西域都護府丟失,而後吐蕃解體,阿拉伯勢力滲入,中亞地區開始走向伊斯蘭化,這一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亞洲,帖木兒帝國的東征也有一絲宗教征伐的意味,如果帖木兒不死,和明朝交戰,而明朝恰好失敗,那麼中國北部就會被徹底伊斯蘭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當下879

    所謂君王諸侯即是站在人類等級制度頂點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站在統治階層,希望的是世界等級制度不再發生變化,為王者永為王,為奴者永為奴,他們發動戰爭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等級地位,可能是想再提高下自己的等級地位,或者當慾望膨脹到一定地步時,想要天下再無人與之並立,成為天下之主。所以發動戰爭很少不是為了一己私慾,因為他們可能根本看不到平民和奴隸的生活。

  • 5 # 閉家鎖的紅楓

    中外的電視劇和小說都喜歡把戰爭的起因戲劇化,比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是為了爭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倫等等。

    這種寫法,一方面是為了吸引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讀者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難以理解複雜的政治和經濟需求罷了。

    實際上,人類歷史上的戰爭,越接近現代,起因是單純為滿足領導人私慾的情況越少。戰爭起因很少是因為領導人的個人利益,而是根本的利益衝突。

    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城,歷史上確有其事,

    但卻不是為了海倫,而是因為特洛伊控制了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航道。而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和斯巴達一直對此垂涎三尺。後來在阿伽門農的帶領下聯合了希臘諸邦一齊討伐特洛伊,從而爆發了特洛伊之戰。特洛伊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古希臘各國向擴張必經之地。

    而中國歷史上也是如此,據黃仁宇講:

    在《春秋》裡經常有鄰國的軍隊越界奪取收成的記載。饑荒時拒絕糧食之接濟尤其可以成為戰爭的導火線.......當諸侯為了好大喜功而作戰的時候,一般民眾則隨之爭取生存。如是的競爭只有像螺旋式地使兩種因素的加入越來越多、越大。

    這種情況下,對鄰國發動戰爭,奪取糧食,那是全民的心聲,無論君主願意不願意,都必須開戰,不然多半會被趕下臺。實際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

    就算是北方民族定期南下,說到底也不是因為冒頓單于,鐵木真,努爾哈赤等人的個人野心,而是因為北方民族經濟結構比較單一,能產出的商品無非是農牧用品,與南方中原的農耕政權交易,長期來說肯定吃虧。而且北方民族以牧業為主的生產結構,很容易遇到一場雪災就凍死大片牲畜,很多牧民一家人可能就靠幾頭羊過活,羊被凍死了,不想別的辦法,可能整個家庭一個冬天過去都得餓死。

    作為漁獵民族的建州女真人,每次聽說大汗下令去攻打明朝時,都高興不已,大喊“搶西邊去”,興高采烈的爭相參加,這就是因為,戰爭並非是君主個人的喜好決定,而是因為戰爭有時是整個民族共同的需要。人類本質上離不開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當年張雲雷從10米站臺失落,還能站在舞臺上,已經是一個奇蹟了,你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