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影子
-
2 # 賞心樂史
“京兆杜氏”是長安地區的名門望族,是中國古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計程車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魏晉到隋唐皆與各大門閥皇族宗室聯姻。東漢時有杜篤;曹魏時期有杜畿,杜恕。杜預杜恕之子,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唐朝時代為官者為最,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唐朝為宰相者杜氏有11人,為刺史郡守者數量更甚。
杜畿杜畿(jī)(161~221年) 三國(魏)杜陵人,字伯侯。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漢朝以孝治天下,選官實行“察舉制”。在漢代察舉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考試透過的人很多,因此出了許多名人。杜畿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京兆功曹(“功曹”官職,是太守的屬下,主管“選署功勞”,也就是考察、記錄、推薦本地的優秀人物),官職不算高,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而且同時他還得到一個兼職,鄭縣令,等於是一個縣裡的一把手了。就是在這個崗位上,杜畿第一次顯示出自己不平凡的政治才能。後來因此杜畿被舉為孝廉,升了官,擔任漢中府丞。
205年,河東叛亂,曹操讓荀彧給他推薦賢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曹操給杜畿任命了重要的官職,“護羌校尉,使持節,領西平太守”。杜畿在河東郡,共當了十六年太守,史書評價其政績為“常為天下最”。
曹丕繼任魏王后,給杜畿賜爵關內侯,又拜為尚書。曹丕稱帝后,杜畿進封為豐樂亭侯,邑百戶,任司隸校尉,後來又升為尚書僕射。有一年,曹丕命令杜畿監造御樓船。造成之後,杜畿親自到陶河試船,不幸遇到風暴,溺水而亡,時年六十二歲。
曹丕非常悲傷,在詔書中寫道:“夏朝的水官冥勤勞地工作而死在水中,后稷勤勞地播種百穀而死在山上;已故的尚書僕射杜畿,在孟津試航,以至翻船沉沒,這是忠心的極致,朕實在為他痛惜。”稱讚杜畿和古代的名臣冥、稷一樣光榮殉職。追贈為太僕,諡為戴侯。
韓遂、馬超之叛也,弘農、馮翊多舉縣邑以應之。河東雖與賊接,民無異心。太祖西征至蒲阪,與賊夾渭為軍,軍食一仰河東。及賊破,餘畜二十餘萬斛。太祖下令曰:“河東太守杜畿,孔子所謂‘禹,吾無間然矣’。增秩中二千石”。太祖徵漢中,遣五千人運,運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負我府君。”終無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國既建,以畿為尚書。事平,更有令曰:“昔肅何定關中,寇恂平河內,卿有其功,間將授卿以納言之職;顧念河東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旦煩卿臥鎮之。”畿在河東十六年,常為天下最。——《三國志》杜恕杜恕 三國(魏)杜陵人,字務伯,杜畿之子。質樸無華,待人誠懇,不愛裝點門面,做面子工程,委任耿直務實,在朝做官八年,不結黨營私,專心為公,持論公正,亢直不阿。後來做幽州刺史,被人誣陷,貶官章武郡。
魏明帝時,大議考課之法,杜恕上書:“若使法可專任,則唐、虞可不須稷、契之佐,殷、周無貴伊、呂之輔矣。”杜恕其實是搬出了歷史的證據,以明德治的必要性。杜恕在其著述《體論》中,批評了重法之人關注點狹隘的弊端,“今之為法者,不平公私之分,而辯輕重之文;不本百姓之心,而謹奏當之書。”杜恕的禮治主張切中曹魏名法之治的流弊,是魏晉之際治國方略由“以刑為先"向"以禮為首”轉化期間的產物,在哲學論證上的不足又為魏晉玄學“名教自然之辨”、“體用之辯”留下了發展空間。
恕字務伯,太和中為散騎黃門侍郎。怨推誠以質,不治飾,少無名譽。及在朝,不結交援,專心向公。每政有得失,常引綱維以正言,於是恃中辛毗等器重之。時公卿以下大議損益,怨以為“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威風著稱,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三國志》 總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古代歷史長河中有許許多多有名的父子檔,三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有曹門三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孫門三父子(孫堅、孫策、孫權);“杜畿”和“杜恕”父子雖說在後世的知名度不及他們,但是也算是三國時期京兆郡地區的有名人物。他們父子的事蹟在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中都有列傳記載,而且作者陳壽對他們父子的評價都很高,可以說是名留青史。
回覆列表
西安,即三國時代長安一帶,古稱為京兆。東漢末年都城本為洛陽,後董焚燒洛陽,遷都長安。京兆出了許多名門望族,但最為顯赫的當屬京兆杜氏了。
1、杜畿 (jī)(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吏及將領。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歷官郡功曹、守鄭縣令,善於斷案。荀彧將他舉薦給曹操,曹操任命他為司空司直,調任護羌校尉,使持節領西平太守。
曹丕受禪登基後,封杜畿為豐樂亭侯。官至尚書僕射。後在陶河試航時遇上大風沉沒,杜畿淹死,死時六十二歲,曹丕為之涕泣,追贈其為太僕,諡戴侯。
2、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歷任曹魏尚書郎、西晉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官至司隸校尉。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杜預逝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侯。滅吳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還有他們家族的杜寬、杜恕等在當時都有相當大的成就。
此外,還有以下人物
3、金旋(?─209年),字元機,東漢末年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為西漢名臣金日磾後裔,有一子金禕。擔任過黃門侍郎、漢陽太守,先後官拜議郎、中郎將等官職,最後成為荊州的武陵太守。後來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推薦劉琦擔任荊州刺史,又南征荊州四郡。像秋風掃落葉一般,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都望風而降。金旋本人則在對抗劉備的戰鬥中戰死,武陵郡亦成為劉備治下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