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爐爐

    其實我也說不上是不是有意思,就是看過一些前人在考古工作中的事情,也或者說是奇聞異事吧。

    大學過刊閱覽室裡總有一些沾了灰塵的書籍和刊物,許久沒人去看就會發黴,我曾經做過資料室的一個臨時管理員,其實就是整理一些年代比較老的書籍和刊物。其中一本上世紀60年代的手寫工作日記記載了一件事情。

    60年代初,中國西北某省份,發掘了一個重大的帝王陵寢遺址,其實主要工作還是在陵寢外圍,主要的發掘工作是在夏天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冬天元旦才結束。但是,當時由於人力物力資源還是匱乏,考古隊沒有裝置來監控遺址也沒有多餘資金請人照看工地。只能在發掘結束後由考古隊人員進行值班照看,這一次的考古隊長在元旦的時候就給隊員放了假,親自值班照看工地。元旦那幾天的工作日記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

    12月31日 陰 工地放假,其他人員休息,留考古隊長***值班照看工地。

    1月1日 多雲 上午巡查發掘區域,不見其他人員進入痕跡,工地設施安全……下午在工地北側斷崖調查剖面,未發現文化層。

    1月2日 多雲轉陰 上午巡查發掘區域,不見其他人員進入痕跡,設施安全……下午繼續在北側斷崖調查,於工地北500米處發現疑似文化層堆積

    1月3號 陰轉小雨 上午重點調查昨天發現的文化層,刮面後發現青銅鼎足露頭,應為一大型青銅器。及時向文物主管部門進行了報告,準備進行發掘。

    1月4號以後的日記就沒有了,因為考古隊長突然得了重病,考古隊也在四號全員歸隊,進行了青銅大鼎的發掘,考古隊長在醫院躺了三個月,才恢復健康,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 2 # 文蹤旅跡

    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當時的文化基因,所以它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我今天說下由廢品堆裡撿回來的何尊以及它所隱藏的故事。

    1965年,陝西省寶雞市博物館的幹部佟某在一個廢品收購站看見了高約40釐米左右的銅器,其造型沉穩厚重,紋飾嚴謹,覺得這應該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佟某向博物館彙報後,館長安排業務人員趕到收購站。在初步鑑定後,業務員認為這是一件珍貴文物。博物館後來用三十塊錢將這件東西收購回來。後經考古人員鑑定,這是一件饕餮紋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

    這件器物的發現十分偶然。1963年一天雨後,由寧夏來到寶雞的陳某,看見自己租住的農家院子後牆上有發亮的東西,用钁頭一刨,出來了一件銅器。陳某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麼用處。陳某後來要回到寧夏,便把這件東西交給了另外一人保管。1965年,受託人將這件寶物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再說這件高39釐米、口徑28.6釐米、重14.6公斤的銅器,圓口長頸,腹微鼓,方體稜形,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銘文的大意是周成王在成周建都,對武王進行豐福祭祀。於丙戌日,周成王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其實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的文告。其中有“宅茲中國”幾個文字,這是目前為止在器物上發現的“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載。

    1975年,這件饕餮紋銅尊參加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時,專家馬承源給其命名為“何尊”。這件器物現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收藏於位於寶雞市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周處墓裡的鋁片。

    這個周處墓,墓主人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除三害”的故事的主人公。

    周處,西晉名將,據說年輕時屬於不良青年,危害四鄰,後來在別人的點化之下,痛改前非,一心向學。最終率軍打仗,壯烈地死於戰場。

    1953年3、4月間,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宜興發掘了一座古墓,墓主人正是周處。

    根據1957年《考古學報》中公佈的發掘報告,我們知道,這座墓的規格比較高,出土的文物也比較豐富。另外,在該墓出土的磚上,有“元康七年九月二十日陽羨所作周前將軍磚”的字樣。

    根據當地縣誌記載,周處墓在宜興境內。而周處戰死的時間恰好是元康七年。另外,墓葬中有一具40歲左右的男性遺骨,與周處也比較吻合。綜合這些資訊,考古人員判斷墓主人當為周處。

    (銘文磚拓片)

    不過我們要說的重點不是周處或者周處墓,而是墓葬裡發現的“鋁片”。在墓主人身邊,發現了一條腰帶,也就是下面這張圖所展示的。

    由於墓葬在發掘之前就被盜墓賊擾亂過,腰帶的儲存狀況很不好,除了大片的,還有一些小碎片。

    當時,為了搞明白這件腰帶的具體材質,主持發掘的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取了一些碎片,送到南京大學檢驗。結果表明,這裡面竟然包含85%的鋁。

    這可是科技史上的大事兒。因為我們知道,鋁的冶煉跟提純很困難。在歐洲,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利用鈉代替鉀還原氯化鋁,製得鋁錠。鋁剛問世的時候非常珍貴,1889年,門捷列夫還曾得到倫敦化學會贈送的鋁合金製成的花瓶和杯子。

    所以,一說中國在西晉的時候就有了鋁製品,可謂石破天驚的大新聞!

    之後,還有一些機構對周處墓發現的金屬碎片進行檢測,同樣發現是鋁。

    不過,一些對科技史比較瞭解的學者,對於這個結論一致存疑,其中就包括當時社科院考古所的所長夏鼐先生。

    1964年,夏鼐委託中科院物理所對周處墓中發現的大片帶具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銀,鋁的成分比例十分微小。

    換句話說,當年檢測的那些小碎片,跟這些大片其實本身並不是一起的。

    周處墓在後世被盜掘過,因此,這些碎片有可能是伴隨著盜墓賊的進入,從墓葬外部進入了墓室,它們並非西晉古物,而是現代產品。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覺得沒意思了。原本以為是個大新聞,結果是一場烏龍啊。

    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堅持科學、堅持真理在考古工作中同樣需要貫徹。夏鼐先生的堅持,在更加追求博眼球的今天,更值得我們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倉庫發貨流程是怎麼樣的啊?我要詳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