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雲少年

    龐統和諸葛亮魯肅誰厲害?

    無法比較,且他們屬於不同的領域,都是三國當時一流的人物,都是相當厲害。

    龐統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這句話形容龐統再貼切不過,如果他的生命不是短短的三十幾年,很多人會相信他的存在會讓蜀國的光輝發揮到最大化。

    諸葛亮給了很多人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每次只要他出馬幾乎都未吃過敗仗,但是熟悉他的人才知諸葛亮最擅長的是內政,劉備夷陵大敗,一把火被陸遜燒光,燒的就是諸葛亮治理川蜀多年來的國力積攢,如果不是底氣足,劉備怎麼可能在面對曹魏強敵的情況下還敢去討伐東吳,所以可以知道孔明的最佳能力是在內政上。於此同時對比龐統和他的軍事能力,龐統帶兵能力是遠勝諸葛亮。

    後世有諺語 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

    劉備打仗不如曹操,家底不如孫權,但是有一樣他能和曹操去比,用人,說他拉攏人心也罷,他看人幾乎沒有錯過。

    龐統和他一番攀談就此被重用,成為蜀漢前期和劉備的親密程度僅次於諸葛亮的軍師。

    劉備能取西川是龐統獻下的三計策立了很大的功勞,從此奠定了蜀國的根據地。這一戰幾乎可以說是劉備安家立命的一戰,可見重要性在荊州之上。

    可惜他死的早,否則這個能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必將會綻放最大的光亮,他的死和郭嘉一樣充滿了遺憾,也許天妒英才。

    諸葛亮

    他後期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去對抗天道了,能讓弱小的西川撐很多年可見他的本事很足,即便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有民間傳聞讓諸葛亮幾乎玄幻成神了,但拋開很多事物本質,諸葛亮絕對堪稱三國一流的人物,他若稱第二,無人敢有底氣說自己第一。

    魯肅

    每當提起江東,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曲有誤,周郎顧,智勇雙全的公瑾,但在江東有一個人名氣是不亞於周瑜的,魯肅他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低調,如果說是周瑜的赤壁之戰真正奠定開闢了天下三分局面,那麼魯肅的定的孫劉同盟,就是這背後的推手,沒有他就沒有鼎足之勢場面的構成,也就沒有厥後江東基業成長成為吳國的昇華。

    魯肅他可以說是三國時代很傑出戰略家、外交家。他的存在幾乎就是平衡之道,沒有他的孫劉聯盟就是一盤散沙,沒有他又有誰還會去天天唸叨聯劉抗曹。

    總結:所以他們不分勝負,都是不同領域的尖端性英才。

  • 2 # 清晨如風195

    我是史明,我來回答。

    諸葛亮。才華橫溢不為才不為利,出師表中他本無意於諸侯,但劉備猥自枉屈,放下身份三顧茅廬與諸葛亮,諸葛亮最終被打動出山輔佐劉備。

    龐統。龐統的才華略高於諸葛亮,只不過外貌差了些,魯肅曾邀請龐統去輔佐孫權,但孫權母親見了他後,因為外貌的原因,孫權母親不相信龐統有這樣的才華,最後龐統離去不願受氣,只好去輔佐劉備,但為掩飾他曾輔佐孫權被拒,只好坑了曹操一把來獲得劉備賞識。

    魯肅是個穩重,智商情商同時線上的人。電視劇中魯肅是個傻乎乎經常為他人著想有很能吃虧的人,但電視劇是對魯肅的醜化,魯肅輔佐孫權稱霸江東,送劉備荊州聯合劉備抗衡曹操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 3 # 睿讀西遊

    龐統智謀略高於孔明,只是形象差了一點

    周瑜的統帥能力略高於他人,火燒赤壁就是一個周瑜很好的表現

    魯肅絕對一大智若愚的形象,畢竟魯肅預測的三分天下早於孔明7年

    具體來說,龐統雖然能力強,但是行事不穩,急功近利;諸葛亮穩紮穩打。所以劉備總是讓龐統隨軍,多獻奇計,各種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幹;諸葛亮適合留守後方,他性格持重,又是正人君子。 年輕時期的龐統貌醜,又有點木訥,並不被人看好,只有他的叔叔龐德公看好他。漢末三國要出名必須有名人點評,於是龐統去拜訪潁川名士,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龐統早年的時候就有鳳雛之名,但是他去了東吳,東吳是一個地區勢力比較複雜的地方,一般很少接受外地的人才,再加上他看不起周瑜招來了孫權的厭惡,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後來在魯肅的推薦下龐統來到了劉備的手下,但是剛來的時候他依舊不得劉備的重任,這和劉備喜歡任用老人也有關係,好在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等人的強烈推薦,劉備才接見了龐統,一番暢談之後龐統被任命為軍師中良將和諸葛亮同官。 龐統的到來對於劉備勢力的提升還是很大的,縱觀當時劉備的智囊團,除了諸葛亮之外就是一些糜竺、孫乾之類忠心有餘才能有限的人,或許治理一郡之地可以,但是說到排兵佈陣打仗什麼的也就諸葛亮可堪一用,但是諸葛亮不是神啊,總不能分身吧,所以說他的到來對於劉備是至關重要的,正好能夠幫助劉備佔據益州,之後龐統展現了傑出的才能,幾次出謀劃策都是恰到好處,對於劉備攻取益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龐統和諸葛亮其實的才幹側重點不同,相當於不同的學科專業。龐統是軍事戰略系,諸葛亮是軍政治理系,不同的專業,都達到了學科頂峰。如果龐統沒死,諸葛亮安於後方治理蜀國,讓龐統統兵,效果可能會不太一樣。可以在歷史發展的浪潮中,諸葛亮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而龐統被迫中途罷考。

    建安5年,魯肅依孫權並表明“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的觀點,向孫權提出三分天下之計:曹操、孫權、劉表。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並找機會西進,第一步:討伐黃祖(劉表的部將,江夏太守);第二步:消滅劉表;第三步:西取巴蜀,與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待天下有變,一路北上,一路東進,最終統一全國。建安12年,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表明“漢室可興,霸業可成”的觀點,提出三分天下之計:曹操、孫權、劉備,跨有荊益兩州後“內修政務,外結孫權”的方針,待天下有變,一路從荊州出發,取道宛城,進攻洛陽;一路從益州出發,翻過秦嶺,進攻西安,最終統一全國。兩人的政治路線何其相似乃爾!不過觀點不一樣:魯肅是“漢室不可復興”,諸葛亮是“漢室可興”,這也是由於兩人所在的集團的政治身份不同所致。還有就是三分的物件也是不一樣的,因為魯肅提出這觀點時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是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的時候,所以魯肅肯定不會把劉備算上的,但到了建安13年劉表病死,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馬上調整了政策,把劉表的那份給了劉備,可以說是深謀遠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主角姓杜的言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