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子屋
-
2 # 多米一家人
看對方的生活條件吧,如果生活很拮据,那我不但不會計較,還會心甘情願的付出。如果條件挺好的,或者彼此差不多條件那就沒有下次了,敬而遠之
-
3 # 蘇葉百合06
親戚朋友之間的情肯定是要互相的。只有單方驗面付出,或經常是熱臉貼冷屁股,這情肯定是長久不了的,總有人會寒心的。
你說的問題是:七年前你給老公的外甥隨禮1200,現在你女兒出嫁他才隨禮820。個人倒認為他不是沒隨禮,而且也差不了多少,倒沒必要過於計較。
他若不隨禮才是真不懂禮尚往來。隨禮比你當年少了點,有可能他不小心忘了你們當年包了多少吧!
說件身邊的真事,三年前小王生了場大病,她的大姨剛好有空,當時除了給紅包(我們這裡風俗是給點錢病人,買點好吃補身子)還照顧了好幾天。
身體恢復後,小王千恩萬謝的。
今年,大姨生了大病,親戚們都互相周知,自發的輪番探望關心,可小王居然聽說了也不問不聞,大姨當時對她好,並不是圖她日後怎樣怎樣對自己好,可不免還是寒了心。
小王連這點人情都想不到,確實不對。這樣才是真正的不懂得禮尚往來。
你忙可以先打電話問侯,空點再親自上門探望,一般大家都不會介懷。
個人認為,不是你送人一包鹽,人還你一紮同等價值的蔥,才是人情往來。細算價值的不算真心相交的。
有可能人送你一條草魚,你還了兩斤大龍蝦,因為你剛好條件好點,龍蝦吃膩了。
情,得有來有往不假,但總是算著多少錢來往的情卻不夠真。
-
4 # 溫州鴻泰表面處理有限
要看看他傢俱體情況,如果是他家有難處呢?若你是為了禮金多少的話,當初又為何要送1200呢?送禮不一定要還的。我不還禮我也不送禮,但我一定要去,其實人到了比再大的禮金更有情。
-
5 # 蠕動的蝸牛
只接受不付出的人不適合做朋友,禮尚往來就是當你受了別人的恩惠,你就會想辦法補償還給人家。不知道禮尚往來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想不想。現在意識到這種問題之後,不妨再回想回想 他是否生活拮据?是否有難言之隱,當然這種人在接受你的善待之前 還是可以選擇拒絕的。如果是覺得和這個人在一起沒有其他的意義了話,誰沒了誰 都一樣能活的很好。但是沒有必要撕破臉,自己內心知道就好。為他 也為自己 留點餘地。
-
6 # 逐風者o
我身邊這種人就很多,親戚朋友,很多都這類人,經常請他們吃飯和吹牛,他們從來都不主動和自己打招呼,更別說請吃飯了,我覺得吃飯有點太現實,但是做人禮尚往來都不懂,這樣的人能有啥前途?最少最起碼說明他連基本的友情都維持不住,這樣路子能走多遠!
回覆列表
在中國,親朋好友之間的交情最重要的就是禮尚往來,你結婚我來隨禮了,那我結婚的時候,你同樣也要隨禮,如果不來,這份交情,就該淡了。這次我請你吃飯,下次就該你買單了,不然,以後就不要一塊吃飯了。
什麼叫禮尚往來,不過就是在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借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假如其中一方只有接受沒有付出,那已經付出的一方勢必會因為沒有得到同等對待而心裡不平衡,這份交情也就產生了裂痕,我們都明白,裂痕即使能修復,也不如原裝的完美。
禮尚往來是為人處世的基本禮貌,是維持交情長短與深淺的必需品。
在我老家的村裡,幾乎人人家裡都會有幾本“禮單”,類似賬本,我家就有好幾個,記錄著這些年的人情往來,我哥結婚有一個,爺爺去世有一個,小侄子做滿月酒有一個。
婚喪嫁娶這樣的大場合,這家的主人,都會請一個記賬先生,一般都是村裡的會計,有名望的人,搬一張桌子,放在大門口內側,記賬先生攤開賬本,等著記錄,上門的親朋好友,都會第一時間先把禮入賬,才會進家門。賬本上分為上下兩列,上邊是名字,下邊是金額。
記錄完之後,記賬先生會在核對一遍,無誤後,交給這家的當家人,好吃好喝一頓,算是完成任務了。
這份禮單極大的方便了當日的彙總和日後的往來,每當家裡接到請帖或者傳信,我媽就會翻出禮單,看看這家人來我們家的時候給了多少“禮”,基本就是原金額還回去,如果時間間隔太久了,也會根據現在的行情有所增加。
現在收的禮,今後都是要還回去的,這樣親戚還是親戚,朋友才是朋友,假如你不去,關係到你這,也就斷了。
所謂禮尚外來,不僅僅是指錢的事情,我們說,我們所處的環境,永遠都逃不開人情二字,這是無數的人情關係網組成的社會,有來有往,這張網才能越織越密,行走在這張網裡的人才會走的又穩又長久。
對方牽了一根線過來,你沒有拉回去,那這永遠就是一根線,你拉回去了,對方在回來,幾次過後,兩個人之間就形成了一座橋,溝通彼此。
人情網的到來,就讓很多人有了可乘之機,打著禮尚往來的幌子,大肆收刮禮金,就連孩子考上大學也要廣發請帖,甚至更有人藉此機會行賄的,正常禮金都是給600,你偏要給6萬,這就明顯有問題了,這不是行賄又是啥?
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已經被做為一個準則。用來約束自己,要以禮相還,營造的是一種你來我往的和諧氛圍。其實這更像一個君子條約,大家心中有數,不必刻意算計,更不必居心叵測。
所有的情感關係,都是要維護的,這也是一種禮尚往來,不管是親情,愛情,友情,都是相互的。
為人處事,禮尚往來,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