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苦茶庵

    清軍佔據北京後,迅速南下,佔領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江南人民不甘忍受民族壓迫,紛紛揭竿而起,進行反抗鬥爭。當時,清政權和漢族人民矛盾的焦點,是剃髮。1645年六月,清軍釋出剃髮令,命令十天以內,江南漢人必須按照滿人辮髮風俗,一律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違抗命令,砍頭處死。

    束髮是漢族的傳統,是幾千年來的風俗習慣。人民群眾受舊習俗的影響,是不願意剃髮的。清朝統治者強迫剃髮,嚴重地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廣大人民對清朝統治的嚴重不滿情緒,也集中在剃髮問題上表現出來。這時,一些反抗清朝的漢族官紳、知識分子利用群眾情緒,以“頭可斷,發不可剃”作為號召,展開抗清鬥爭。其中,江蘇江陰、嘉定人民的鬥爭,最為激烈。

    剃髮令宣佈以後,江陰人民向清朝知縣方亨請願,要求留髮。方亨粗暴地拒絕了群眾的要求。群眾被激怒,反口罵道:“你是明朝進士,頭戴烏紗,身穿圓領,來做清朝知縣,羞也不羞,醜也不醜!”閏六月初一日,憤怒的群眾集合起來,揪出方亨,投進監獄。同時,秀才許用等百餘人,也在文廟集合,提出“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口號。四鄉人民聞風響應,參加鬥爭的群眾達數十萬之多。

    人民推明典吏陳明遇、閻應元和秀才許用為首領,共議守城抗清。徽州商人程璧,先後捐銀十七萬五千兩作軍餉,並且自告奮勇,到洞庭、徽州等地去請援兵。投降清朝的明將劉良佐奉命攻城,屢戰屢敗。劉良佐與閻應元是舊相識,親到城下勸降。閻應元說:“有降將軍,無降典吏。”城上火箭齊發,劉良佐狼狽逃竄。清軍雲集江陰城下,有兵數十萬,列營數百,圍十重。江陰人民守城三個月,後來援盡糧絕,於八月二十日被清軍攻破。城內居民又與清軍展開英勇的巷戰。 陳明遇戰死,閻應元被俘犧牲。城內男女老幼,沒有一個人投降。清軍死傷也很慘重。當地流傳,江陰義師打死清軍三王十八將,這雖然缺乏歷史根據,但反映出 民對江陰守城英雄的讚頌。

    嘉定的鬥爭也堅持了三個月。閏六月十三日,人民聽說剃髮令下,便組織反抗。清朝派明降將李成棟前往鎮壓。十七日,人民推舉進士黃淳耀、通政使司左通政侯峒曾主持城防。在城樓上懸起了“嘉定恢剿義師”的大旗,抗擊清軍。城中男女老幼,紛紛參戰。清軍圍城,多次猛攻不下。七月初四日五更,大雨如注,城上戰士露天戰鬥三晝夜,兩眼腫爛,遍體淋溼,飲食斷絕。領隊諸士紳也仗劍站立雨中。守城軍民精疲力竭,難以支撐。清軍用大炮轟擊,城牆坍塌於是乘虛登上城牆,擁進城內。這時,侯峒曾仍在牆樓上指揮,聲色不變。他的兩個兒子在旁問道:“事急了,怎麼辦?侯峒曾答道:“死就是了,慌什麼!”城破後,他率二子投河自盡。黃淳耀也自縊於僧舍,城中無一人投降。清軍攻進嘉定,屠殺人民,擄奪財物,李成棟用了三百隻大船,才運走他所搶奪的金帛子女。

    但是,清軍的殘暴行為,嚇不倒英勇的嘉定人民。二十天後,江東人朱瑛自稱遊擊將軍,帶人進城,謀劃驅逐清軍,又遭到李成棟的屠殺。八月十六日,把總吳之藩起兵江東,反攻嘉定,不幸失敗,嘉定接連遭到第三次大屠殺。這三次大屠殺,世稱“嘉定三屠”。嘉定人民參加武裝鬥爭有十幾萬人之眾,先後壯烈犧牲約兩萬人。 江南人民的抗清鬥爭此伏彼起,英勇悲壯。規模較大的還有:生員陸世鑰領導的太湖、長白蕩地區抗清隊伍,這支隊伍曾與明吳淞提督吳志葵聯合攻入蘇州。中書舍人盧向觀帶領抗清隊伍攻打南京,後退入太湖堅持鬥爭。翰林屠家美領導的嘉興人民反剃髮鬥爭,參加者也有數千人。這些分散的鬥爭最後都被清軍鎮壓下去了。

  • 2 # 歷史研習社

    明清交替時曾有如下的場景:滿清軍隊初入江南地區時,並未受到太多嚴厲抵抗。因為民眾已對明王朝不抱希望,遂無所謂改朝換代。但是當清統治者欲實行剃髮令時,便馬上遭到強烈反抗。而且,部分漢族的官僚、士人、平民因此聯合起來,進行抗清鬥爭。顯然,剃髮令的推行,其殘酷程度使漢族各階層聯合抗清,使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佔據主要地位。

    

    為什麼對漢人來說,剃髮痛苦得難以忍受呢?本文綜合前人研究,列出以下兩點:

    其一,漢族人重視頭髮是淵源甚久的民族習俗。在漢人看來,頭髮可以代表生命。這在刑罰中可以體現:春秋戰國時代,有一種刑罰叫髡(讀作坤)刑,就是剃去犯人的頭髮。髡刑是與宮刑相等的嚴酷刑罰。除了刑罰,祭祀典禮中也可見頭髮的不凡地位,《呂氏春秋》中記載了商湯剪髮求雨的故事。此外,歷史上還有其他與頭髮有關的故事,如曹操割發代首、以明軍紀,楊貴妃割發誓死等等。

    

    而且,漢文化中,頭髮承載著父母的精血,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保護自己的頭髮是延續父母的精血,視為孝道。頭髮也凝聚著一個人的精氣,如果頭髮落入壞人或者妖怪手中,人的意志會被控制,生命安全會受到威脅。在古代的傳說故事中,各種動物妖怪可以從頭髮中吸取人的精氣,修煉成精。總之,古老的漢民族早已對頭髮進行了設定,它代表著生命、孝義、尊嚴等等。

    

    其二,剃髮與反剃髮是兩個民族的較量。在滿清統治者的民族意識中,存在這樣的觀念:要統治較為先進的漢民族,軍事上的征服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那僅僅是“表面的”征服。要使漢民族完全順服,必須根除他們的民族意識,使他們養成新的、統一於滿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即完成民族意義上的徹底征服。

    另一方面,自認為先進的漢民族,當然也知道滿清統治者的意圖。他們可以勉強在國力衰微之際,服從於滿清的武力征服和政治統治,預設改朝換代的事實。但是若推廣剃髮令,便是將所謂“落後的”滿族發俗強加在他們身上,這是觸犯底線且難以忍受的。所以民眾們在剃髮令推行時,紛紛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參考文獻:

    1、吳琦:《清初的剃髮與反剃髮——兼論民俗心理與民族意識》,《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5期。

    2、李斯娜:《剃髮令與清初各階層心態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把低血壓降下來?